《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一、从人生选择的角度

每个人都有不能选择的部分,也都有可以选择的部分。

魔丸投胎,人们偏见,哪吒不能选择。但行为是魔是灵,是助人是害人,却是哪吒自己可以选择的。

人这一生,总是会遇到很多命运和偏见。那么,自己是由这些所谓的命运和偏见决定,还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呢?

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们的一生要靠自己去创造。我们的行为创造了人们最终对我们的评价,而不是某些人一上来就贴的标签。

人生的选择。父母只是把人带到了这个世界。人是自己在这个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的人生。

二、从亲子关系的角度

1、孩子,爸爸妈妈并不容易。

小时候,哪吒只看到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天天忙着斩妖除魔,没有空陪他玩。

长大后,通过坐骑猪的喷嚏,看到了父亲去元始天尊处的场景,才知道小时候父亲不在身边,是因为他一直在忙着找救自己的法门,并且看到为了救自己,父亲不惜以命换命。至此,孩子终于理解父亲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失。

父亲去天上找救命法门,母亲就承担起镇守家庭的责任,一方面要工作(斩妖除魔),一方面一有空就陪哪吒踢毽子,宁肯自己累到趴下,也一直在坚持陪哪吒玩,直到又要工作了(妖怪作乱)。小时候哪吒的眼里,也只看到母亲不能一直陪自己玩,觉得老是不尽兴。

为人父母者,看到这些时,多少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是啊,每个做父母的,谁不想一直陪伴着孩子成长,但生活的压力,使得父母并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们也往往要等到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父母的不易。

2、爸爸妈妈,请你好好爱孩子。

一个孩子,如果出生的时候,就被冠以魔丸转世(特殊缺陷),今天的父母能像哪吒的妈妈那样,不论自己的孩子是什么,都拼命爱护吗?像哪吒的爸爸那样,还要告诉他是灵珠转世,让他拜师学艺,并不放弃他?——这就是爸爸妈妈应该做的“我爱你”。

哪吒小时候,到处捣蛋,几乎就是一个坏孩子的典型,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妖怪。今天的父母能像哪吒的爸爸妈妈那样,一直对哪吒充满了爱,从不显现抱怨痛恨吗?

哪吒偶尔救了小女孩,但所有人都指责他是凶手,今天的父母能像哪吒爸爸那样,还去详查求证是否属实吗?当知道真相后,又愿意挨家挨户去求他们参加生日宴并还哪吒清白吗?(老版的哪吒父亲,就是偏信龙王的证词,屈死了哪吒)——这就是爸爸妈妈应该做的“我相信你”。

孩子是有灵性的活物,并不是我们手中的面团,能凭着我们的意愿想搓圆就圆,搓方即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父母应该沉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她的想法。不要早早就封闭了孩子与你的沟通之门,然后到了初高中时,又开始大叫,不了解孩子,孩子怎么不跟自己说话。

三、从善恶黑白的角度

老版本的《哪吒》,是善恶分明、非黑即白的。

夜叉是坏人,于是被打死。敖丙是坏人,也要被打死。申公豹就是坏人。父母错了,就要剔骨还父,划清界限,脱离关系。

新版本的《哪吒》,善恶黑白,是有弹性的,是有融合的。

夜叉认错后,也不必被打死。敖丙更是有着一股善良。父母也不再完全迎合世俗,苛责孩子。申公豹也是因种族歧视,待遇不公,才出此下策。

黑,是因为吸收了所有的颜色,才显得黑。

白,是因为反射出所有的颜色,才显得白。

这个世界上,没有能完全吸收所有颜色的黑,也就从来没有纯粹的黑。

这个世界上,也没有能完全反射所有颜色的白,也就从来没有纯粹的白。

片末,黑白交融,灵魔携手,浑沌归一,才能对抗连元始天尊都无力化解的天劫。

对文中的黑白论,再做一点补充:

如果将一个白色的物体,放到一个漆黑的屋子里,不给一点光。那么,这个白色的物体,在世人的眼中,它就是黑色的。

如果将一个黑色的物体,放到无比明亮的光线下,给足各种光。那么,这个黑色的物体,在世人的眼中,它就是白色的。

物体如是。人亦如是。

因此,在认知时,对于人物事件,需要独立思考、理性分析。

一个结论,它到底是客观事实,还是人为观点。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