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孩子成长

  • 《心灵捕手》观后感

     

    1、沟通心灵的过程。

    首先是切入。包括5名心理医生在内的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走不进Will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像一个独特的运行轨迹,她的灵魂就在这条轨迹上不断绕圈,灵魂的行走速度,也在不断变化。你要想走进别人的内心,首先你就要沿着它的运行轨迹切入,和她的灵魂保持同一速度前行。Sean是the right man,他走进去了。

    然后是交流。这种交流比较凶险,因为是敞开心扉的,你可能会受到对方的攻击。就像Will通过油画指出了Sean的困境后,Sean大半个晚上都没有睡好。如果不是Sean最后想通了,解开了这个局,那么可能就要轮到Sean自己去看心理医生了。Sean也因此发现了Will博学背后的弱点:他所知道的,都是书上学来的,不是Will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由此终于打开了Will心灵的大门。

    最后是沟通。这是一种共情而非同情,具体可参看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我难过的时候,也是不知所措的》笔记。到最后,Sean也解放了他自己,终于放下了伤痛,去寻找新的生活。解救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灵魂的解救。
    Will也放下了自己,去找回Skylar。

     

    2、父母要尝试做孩子的知心好友(知己)。

    1)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有倾诉的对象。

    因为是孤儿,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倾听Will内心的声音。他极具数学天赋,却蒙尘于世。如果不是他不甘心,而去哈佛做清洁工,怎么有机会解出难题,得到Gerry教授的赏识。如果他不去哈佛学生去的酒吧展露才华,如何能吸引到Skylar这样优秀的姑娘。他的内心很苦。没有人能指引他方向。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寻找机会。而那些小兄弟,虽然关系很铁,但距离做真正的知心好友,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现实中,我们的孩子可能没有Will那样的天赋,可是她总是会有一些独特的闪亮点,或者内心深处会有一些想法,让她烦恼不已,却不知所措。那她去找谁倾诉呢?

    2)父母是最可信赖的人选。

    前些天,和妈妈有过一段对话。她说了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她和爸爸两个人能容忍我发脾气。也只有她们两个才不计较我是否能功成名就。父母是孩子最可信赖的人。如果父母不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必然会有其他人去听。那么,你们觉得是父母倾听好呢,还是交由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去倾听的好呢?

     

    3、父母要思考一些人生问题。

    人生有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去解答。这些问题孩子将来也会遇到,你又能给她什么答案?

    你想要什么?人为什么要学习?学生为什么要考试?等等。

    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真正的人生基础。而这个,哪个老师又会去教呢?

     

    4、没有知心好友要紧吗?

    Will有吗?没有。片子里的人也都没有。说明没有也没关系,也不必过于纠结。

     

    5、可以信任谁?

    信任自己的家人。

    信任对自己袒露心迹的人,只有真的才能打动人心。

    《心灵捕手》豆瓣简介: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656/

     

  • 《房间》观后感

     

    1、男人和女人对待孩子是不一样的。

    在乔伊的心里,无论杰克是怎么来的,他都是自己的儿子,她都会拼命去保护他,给他生的希望。

    而老尼克,杰克只是他和性奴生下来的负担,他要的只是和乔伊的生活。

    乔伊的妈妈接受杰克,因为杰克是她女儿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外孙,无论他是怎么来的,都是自己的亲人。

    乔伊的爸爸自始至终都没有承认过杰克,因为他是女儿被拐骗后生的“孽种”,是老尼克的一半,他恨老尼克,以至于对杰克也无法释怀。

    里奥因为没有罗伯特的仇恨,在他眼里,杰克只是自己女友的外孙,出于喜欢小孩子的天性,反而和杰克处得很好。

    动物世界里,母狮生了幼狮,如果狮王被别的雄狮赶走,新的狮王会把之前那些幼狮全部咬死。这是为了狮群延续的是自己的血脉。在本片中,两位父亲,也许是因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思想上都否认杰克是自己的亲人,认定的是要兼有社会认同性的血脉。

     

    2、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和地。

    房间很小,物资匮乏,信息闭塞,鼠虫出没,除了监狱和集中营,这可能是最恶劣的环境之一了。

    但是,杰克刷牙的时候,妈妈在旁边数数;妈妈带着杰克做各种运动,锻炼身体;按时睡觉,睡前讲故事;生日的时候,自己动手做蛋糕。等等等等。乔伊用爱为杰克撑起了好大一片天地。

    相对应的,现实生活中的不少父母,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他们可能忙于工作,也可能在忙着玩手机。在他们孩子的房间里,也许有着各种玩具和游戏,但唯独没有父母。

     

    3、家人就是要互相扶持的。

    乔伊一出牢笼,就联系自己的父母,而自己的父母无论多远,也是立刻赶来。

    乔伊和杰克在“房间”里精神上相互扶持,悲惨却幸福地生活着。

    乔伊自杀住院后,杰克为了找回妈妈,把自己视为力量所在的头发寄给了妈妈。乔伊确实从头发上收到了力量,这是爱的力量,无比强大,重新点燃了乔伊内心生的希望。而家人就应该这样,患难与共,生死相扶。

    相对应的,现实生活中的多少家人,为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矛盾,争吵不休,不断地用言语在彼此的心上割出伤痕。 放下自己的执念吧,好好相处,好好生活。

     

    《房间》豆瓣简介: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24855/

  • 沟通要注意语气、语调和表情

    同一件事,为什么用不同的语气,孩子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为孩子,特别是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是通过你的语气、语调、表情,来判断你的意图和对她的好与坏,然后来决定接受还是拒绝你的意见。孩子是感性的。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成熟了。可是幼时的这个本能习惯却还是如影随形。换句话说,就是成人也是如此:往往是通过别人的语气、语调、表情,来判断他人的意图和对自己的好恶,从而选择接受还是反对。这一点,在对人提意见的时候,特别明显。

  • 儿童感冒发热要注意的两个观念

    前一阵子,孩子突然发热,脸上出现少许疹子。去医院前,我抱着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挂水的谨慎态度。验血后,发现白细胞超过高值2倍,医生称这属于严重情况,必须挂水。后来严格按照医嘱,十天后好了。因为学习态度较好,医生讲了儿童感冒发热要注意的两个观念,是他从医几十年的一些经验。

     

    1、要注意验血。

    实例:某小孩,2岁多,感冒,在社区医院挂水后三天,不见大好,不肯吃饭;送儿童医院,体温38度多,不算太高,但脸色苍白,验血,白细胞指数高达60多,说明体内感染已经非常高了,但表面症状却不明显。结果:ICU紧急抢救,还是来不及了,一天后。。。

    经验:有些情况表面上看不出来,特别是孩子,不能很好的表达,这个时候就要特别留心验血,借助科学数据来判断。验血指标要重点关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还有S-CRP(儿童的值要<1mg/L)。另外,家长平时还要留心观察小孩出疹子的症状。

     

    2、用药要彻底

    实例:某小孩,肺部感染(医生说的那种病名记不住),该病的一般疗程要4周。住院2周,小孩一切体征正常,家长提出出院,后在医生坚持下,又住了1周后出院。3个月后,小孩再次送来医院,肺部已经感染到出现了拳头大的一个空洞(虽然我想象不出是个什么情况,但肯定是非常严重了)。后来住院3个月才治好,花了8000块钱(80年代,家长回去把房子什么都卖了)。

    经验:以前自己生病,总是抱着是药三分毒的一个观念,治病的时候,总是吃个差不多就停药了。这个观念看来要调整一下了。不能过于信任自身免疫系统,宁可把药用足,然后再补身体。

  • 母爱虽然伟大,但它的行为和结果却也会产生错误

    妈妈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都是伟大的。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无私的,伟大的,就不会导致错误了呢?

    我们知道,自古慈母多败儿。

    由此看来,无私且伟大的行为,对孩子未必是好的。这就好比,一株树苗,需要阳光和雨水才能生长。给予树苗阳光和雨水,就好比母爱这个无私且伟大的行为。阳光如果过多,树苗就会被晒死,如果过少,也长不好;雨水如果过多,树苗的根就会烂掉,如果过少,就会干死。

    因此,我们发现,母爱要给的有度。当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不需要的时候还给就是害他。给多给少也是害他,要恰到好处。所以,我们说,母爱虽伟大,但如果施爱不当,其行为和结果也会产生错误。

     

    建议:想着自己好比是在给花浇水。

    动机:这是内心对孩子的一种强烈保护的意识。孕期和婴幼儿期,如果没有这种保护,孩子难以生存,此时这种意识全面释放并没有错。随着孩子的成长,她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步独立,能力也逐步增强。就像学步车,孩子已经学会走路,继续待在学步车里,就会限制孩子的成长,此时家长的这种意识就要开始收敛。随着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这种意识也要不断地收敛,给孩子能力的成长留出空间。直到孩子已经成人,此时的这种保护意识,就要从行为化为一种气,弥漫在无形之中,却不要露出形。

  • 每个妈妈母爱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

    有的妈妈把孩子一直护在身边,为其遮风避雨,是一种母爱的表现;

    有的妈妈崇尚狮子精神,让孩子在风雨中成长,也是一种母爱的表现;

    有的妈妈就给孩子买东西,自己却很久也不给自己添置,也是一种母爱的表现。

    因为每个妈妈自身情况的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会不一样,但都是伟大的。

    因此,如果用一个妈妈的母爱标准去衡量另一个妈妈的母爱,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会有偏差。

     

    建议:审视自己做妈妈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对别人做妈妈的方式也要持宽容理解的态度。

    动机:内心渴望被认可,自己这个妈妈做得比别的妈妈做得好。有了这个动机,就会用自己的尺度去看别的妈妈的缺点,然后寻求公众的认同,从而使自己内心渴望伟大的欲望得到满足。但在满足内心渴望伟大的动机的同时,也和其他妈妈产生了矛盾,给自己的外部环境增加了不利因素。

  • 帮孩子洗屁股的感悟

    在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给孩子洗屁股,有的家长打来了水,然后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要洗个屁股,然后把孩子拉过来,拿起毛巾就开始洗起来,小孩子如果有所躲闪的话,大人还要嚷两句:”怎么不洗屁股呢?怎么这么不爱干净?快点,洗了屁股干净的哇!“孩子慢慢力气更大了,反抗就更为激烈了,于是家长就更加发怒,认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怎么孩子这么不听话呢?这时,换了一位家长过来,拿过水盆,用轻轻地关怀地语气问孩子:”宝宝,可以帮你洗一下屁屁吗?爸爸肯定很轻,不会伤害你的。“孩子如果还不想洗的话,就引导说:“那我们先玩一下***(某玩具或游戏),然后就来洗一下,好吗?”在得到孩子同意并玩了一会后,用舒缓地动作在水里搓一下毛巾,感受一下水温是否不热不凉、是否需要加点热水,然后用询问的口气问下孩子:”宝宝,爸爸现在要用毛巾帮你洗一下屁屁,可以吗?“顺便把毛巾拿起来,让孩子能看到,心理有所准备。等孩子点头后,就轻轻地帮她擦洗,然后拧干毛巾,快拧干的时候再跟孩子说:”爸爸现在要帮你擦擦干了,很快就好“。很快,屁股就洗完了,孩子全程都没有反抗。

    那为什么同一件事,孩子愿意让一位家长做,却不愿意让其他家长做呢?因为孩子,特别是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是通过你的语气、语调、表情,来判断你的意图和对她的好与坏,然后来决定接受还是拒绝你的意见。(注:当然本质上是因为尊重孩子和引导孩子,这一点可以参看本站另一篇文章《有了自我意识的宝宝应该怎么带?》)

    从孩子的这个现象联想到大人,大人们长大了,成熟了,是不是就不会通过语气、语调、表情来对别人做出判断呢?单位里做错了事,领导批评,如果采取的措施是劈头盖脸地一阵痛骂,那么我们会如何应对呢?拼命找出理由,为自己辩解,无论心理还是语言都在进行反抗。或者在内心进行无声地反抗。家里,辛辛苦苦烧了一桌菜,可是有一道菜盐放多了,家人们一致埋怨,怎么烧得这么咸啊?这么咸怎么吃啊?这条鱼算是浪费掉了。。。。。。烧菜的人一上来会是为自己辩解,哎呀,不小心。。。。。。再后来,火气上来了,就会说,以后你们自己烧,我不会烧,不烧了。。。。。。我们知道,如果换一种语气、语调和表情,就不会这样。

    所以,也许我们无法改变提出意见的内容,可是我们可以转换语气、语调和表情。

  • 有了自我意识的宝宝应该怎么带?

    一周岁左右,宝宝就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了。这个时候的宝宝开始想证明自己,参与到成人的生活中去了。

    当看见家人在扫地,他们不再只是看看,而是走过去要拿扫帚,然后自己模仿着大人去扫(也许就扫了几下),来表达自己也可以办得到;喂饭的时候,也不再是随你喂什么就吃什么,如果没有引导出他自己想吃饭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勺子送到嘴边,往往就是两个结果:要么是摇头不吃(家长会很愤怒,不吃饭怎么能长身体呢?),要么就是和小时候一样,随意地吃上一口(家长还满心得意,终于哄吃了一口)。宝宝有时会自己照照镜子,通过镜子来识别自己和家人。他(她)开始指着东西要吃,要让你拿,不拿就闹。到楼下超市去拿个牛奶,也要自己拎,还不肯让你帮忙。走到斜坡的时候,让你扶着她去走,走下去后,还要走上来,反复练习一下。商场的自动扶梯也是如此。让她睡觉就是不睡,一直要到她自己困了才自己睡着了。

    这个时候,已经习惯了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家长,一下子发现,自己的指令不能有效执行了。于是,“不好带”“不听话“”费心“等等的词就开始挂在了嘴边。

    如果这个时候,大人利用自己力量比孩子大,而强迫执行自己的命令的话。孩子就会很不满,可是孩子的力量不够,唯一可以用的招数就是哭闹,强烈的哭闹。当孩子有了自主意识之后,他就想独立支配自己(虽然还做不到)。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心软了,满足孩子的要求,那么还是没有执行家长的意愿,而且鼓励了孩子原来哭闹可以达到她想要的结果,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反而下降了。相反地,如果家长继续强硬,坚决果断地打击压迫孩子的愿望,处于弱势的孩子必然屈从,看上去家长达到了目的,可是在孩子的内心,却往往会产生两种心态:要么,以后只要自己有能力自立,立刻远离这个家,离开这个压迫自己,没有自由的地方;要么,从此懦弱,胆小,不敢表达自己,没有主见,孩子失去了独立的人格,成为了一个必须附庸别人的人。我想,这两种心态,都不是家长愿意看到的。

    那么,怎么带呢?

    第一条,是尊重。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许她还小,想法还不成熟,行为也不够科学。可是她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人是不喜欢被别人强迫的,如果你的领导拿了一碗饭过来,强制要求你必须吃掉,而且他拿勺子舀一口,你就要吃一口,你要是不吃,他就说你怎么不听话,如果你吃得慢一点,还想一边玩玩玩具一边吃,领导却说,快吃,我还有一堆事要处理。处于这种环境中的我们,这顿饭能吃得开心吗?孩子难道不一样吗?

    如果你对领导说,领导,你把饭放在这,我自己会吃的。领导回答好的,那你自己吃吧,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喊我。那么,请问你内心是不是感觉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尊重,对于完成这件事就少了许多抵触情绪。这就是尊重。当孩子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要尊重她。当我们尊重孩子的时候,就会发现,和孩子沟通并不是那么难。孩子有时的行为确实不对,如果只是一味的尊重,可能会对她造成伤害,那么这个时候就要看下一条。

    第二条,是引导。

    我个人在实践中发现,虽然孩子有很多愿望,但是对量并没有太多的要求。比如:我们在喂饭的时候,她突然看见饼干了,要吃。那我就说,爸爸拿一块给你,可是只能吃一块,好吗?因为我们尊重了她要吃饼干的愿望,往往她也会尊重我们只让她吃一块的愿望。于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就建立起来了。吃饭的时候吃零食确实不好,可是如果只是吃一点点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啊。所以,家长有时只要控制好这个量,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而且在孩子的心目中,当她想要饼干的时候,你给了她一块,让她觉得你是最尊重她的,最爱她的;同时,她也听你的话,就吃一块,也听了你的引导,慢慢地就觉得很喜欢听你的话。

    民主不是压迫,民主也不是放任自流。在民主的氛围中成长出来的孩子,会更独立,行为和思想也会更成熟。毕竟,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孩子长大,而是孩子能成长为有思想、有知识、有独立人格的人。

  • 如何选择幼儿园?

    一、要不要上幼儿园?

    1、孩子一个人在家,没有竞争,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

    2、孩子一个人在家,家人一对一照顾,容易把本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也代劳了,从而影响孩子自身能力的培养;

    3、孩子一个人在家,社会交往面就是家人,会影响和外人打交道的能力发展;

    4、家人和受过专门训练的幼教老师,在幼儿教育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所以,上幼儿园,更为有利。

     

    二、什么时候上?

    3岁之前,孩子对家人的依赖还比较强,还没有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如果想大小便,可能还不会喊老师,那么,作为一个人要带好几个孩子的老师来说,可能就照顾不到。

    3岁左右,孩子的能力增强了,可以开始让他(她)走出家门,融入第一个社会群体:幼儿园了。

     

    三、怎么选?

    1、要选教英语的。

    中国古代的文明是璀璨的。现代文明需要扎实的英语基础。幼儿时期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期。

    有的教育专家说,如果父母不会英语,孩子大多都是学了忘掉的。那么,这里要说的,就是父母要能给孩子建立一个基本语言环境。

    2、要选能让孩子快乐学习的。

    现在的幼儿园,总体来说,基本水平都不会差到哪里去。那么,面对日益竞争的环境,孩子能在快乐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未来的发展。

    有些教育专家反对注重知识灌输和技能培训的幼儿园。说孩子不知知识的来源、结构和关系,不能消化理解,都是一些死知识,没用。这个不要说是幼儿园,就是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不甚了了的。这个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只要他(她)是快乐的,学得多难道不好吗?

    3、要选离家近的。

    成人上班如果路远,每天都会苦不堪言,抱着手机度过漫漫长路。孩子也是如此,而且没有手机。

    选择一个每天走路就能上的幼儿园,每天上学放学都可以看看路边的树,听听小鸟的声音,远离城市的喧嚣和交通的拥堵,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也更安全。

    最后想说的是,不是选一所好的幼儿园,孩子的教育就万事大吉了。教育机构不能代替父母的教育。事实上,学校每一个班集体都是一样的教育,为什么会产生差别的,就是父母的教育。

    孩子的受教育 = 班级的教育 × 家长的教育。

  • 对上小学是否一定要名校的一点看法

    这两天和家人在看目前热播的《虎妈猫爸》,刚刚看了5集,现在剧情主要纠结在小孩子是上重点的第一小学,还是普通的第九小学。从而引发了一些思考。

    家人的意见是,会考虑换学区房,去争取像第一小学这样的学校,但不会像毕胜男那样不顾一切。反问我的意见,我说兼听则明,不急于下结论,要听听别人的意见。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小学的教育有那么重要吗”,结果中有两条,我觉得值得参考:

    孩子在北京上小学和中学,所谓好学区和好学校真有那么重要吗?

    上好小学并不是那么重要

    综合以上的意见,我目前得出的看法如下:

    1、学校的职能主要是学科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

    学科知识教育是指: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等各类学科知识的教育。应试教育是指:为了应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而进行地针对性教育。

    我个人认为,学校在这两个方面教育是有优势的,作为家长,我们很难取代。而且从自己的读书经历来看,不同的老师,确实教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好的学校确实往往意味着老师的平均水平要更高,学生成绩的教育质量也更高。未来孩子如果能读更好的学校,那肯定是好的。

    2、学校的氛围和同学构成了孩子成长的环境。

    好的学校,往往学生普遍读书比较认真,就像片中毕胜男说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不要说小孩,就是对成人也是如此。回想自己的学习经历,也确实如此。

    好的学校,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更高,虽然读书好并不意味着未来成就就高,但社会的真正精英,一般也都要有扎实的学业基础。同时,带来的同学资源也更好。就拿自己来说,初中的同学,就有两个考了清华。

    综上,我的意见是如果有好的学校,那是一定要争取的,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找更好的学校去读。

    那么,是不是找了更好的学校就可以了呢?

    正如我上面列出的两条,同样列出两条看法:

    1、学校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灵魂的人,以及教育孩子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这些方面,是残缺的。

    因为应试教育影响之强,直接影响孩子的升学,也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所有的学校资源必然是为了它自身的发展,而着重于知识和应试教育,对于其它,也就顾不及了。记得以前读书时,到了初三高三,体育课这种副课就变得很可有可无了。更不要说,不能给学校带来任何回报的学生思想上的教育了。

    所以,除了自己未来要做这方面的功课外,还要给孩子请几位大贤及其思想做老师。这些大贤都为推动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他们都已经故去,有的甚至都已经死了几千年,但是他们思想的光芒,依然可以点亮我们的心房、照亮我们的人生。比如:荀子的劝学篇,围炉夜话等。

    2、家庭是我们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学校的平台。

    如果说,大人的社会主要是由所在单位和社交圈构成的,那么,孩子的社会就是学校和家庭。无论是所谓的好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会有各种问题产生,孩子都会在其中受到影响。那么,作为家长,就要好好通过家庭这个平台,来倾听了解这些问题,教导孩子如何面对以及应对这些问题。学习是一个方面,相处则又是另一个方面。和老师相处,和同学相处。印象中,有不少学生,都是因为不喜欢某一个老师,而使得那门课就学得比较差。这些都是比较可惜的事。家长要及时调整好孩子的心态,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