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这样的哲学大家的著作,是要认真投入和思考的,现在在南京培训的会场上,不得不戴起耳塞,让外部环境飘逸着音符,读起,才有了一丝深入和独立。
刚读了《叔本华美学随笔》中论思考的第一、第二小节,不得不先停下来,做一些归纳和提炼,否则与叔兄的教诲便有所偏离了。
第一小节中,叔兄谈到,凡知识均须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整理提炼,方能真正为自己所掌握,而思考本身却不是想有就有的,往往来源于利益的驱使,亦或本人就有思考的天赋。由此,也联想到以前认识的极少数人,好像思考对于她们并不存在,或很少很偶然才能产生。如此,是很难拥有一些深邃的思想的。
第二小节中,叔兄提议,大家在思考时,不要将目光仅限于书本,而应将目光放在真实的大自然和社会中,世事人生才是我们应该去真正研读的,书籍作为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可以为我们借用,但不是真实的世界。就好比古人说的,“尽信书,不如不读书”等。
第三小节,叔兄更明确提出了,不要去吃别人嚼过的残羹冷炙,而要像一颗种子一样,把思考种植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里。思想要从自己的内心出来,独立地站在大地上。
在读第四小节时,不由让人联想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理论要和实际结合,知识要和劳动结合起来。由此看来,一名从小读书长大的学子,要有所作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跳入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洗去别人的思想,去重塑自己的思想,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
读第五小节的时候,又突然想起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人的头脑就像一座仓库,乱堆的知识没有任何用处,只有取放整齐的仓库,才能给我们提供力量。他还很推崇人要有独立的思考,这些与叔本华的思想都是相符合的。事实上,我们反观社会,可以印证的事例比比皆是,但也不能就说,这种思想就是真理,因为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亦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而所有物质都是在运动中的,既然本体在变,内在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未必不在变化。对于其它思想和书籍,我们要经过独立的思考,对于叔兄的书籍和思想,亦要如是。
很多基础一般的人,掌握了实际社会或自然中的东西,很有力量。在自己独立的世界中,已经建立了无数高楼大厦的知识分子,却总是喜欢待在自己建造了十几年或几十年的象牙塔中,并不出来,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相当一批科研人员,在财富积累等象征社会认可的指标上,并不得意。事物总是有多个方面的,但可以先谈谈对立的两个方面,选择了融合现实,往往流于浮躁;选择了居隐,则常常不能闻达于诸侯。那如何选择呢?借用叔兄在前面某一节中的言语:“听从自己内心守护神的指引,亦即自发、独立、正确思考,去掌握能够找到正确路向的罗盘。”
思想体系的形成,就好像现在很多玄幻小说里描述的那样,积累,锤炼,再积累,再锤炼,不断地加进新的,再压缩提炼,经过多次这样重复,提升一个层次,这样不断地提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