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生前:
1、嬴政生于赵国,姓赵。估计是由于秦赵同宗,在赵姓赵,有利。
2、嬴政即位之时,秦国已相当强大。已据巴蜀河东上党等战略要地。五国攻秦,秦一出兵,即罢兵。
3、成蟜从未带过兵,年纪轻轻就率军攻赵,未见交兵即反。为何?
4、相比成蟜事,嫪毐事描述得很细,可信度较强。
5、李斯《谏逐客书》——为君者之必读。
6、嬴政能用尉缭谋,而李斯用事,亦为明君之所为也。
7、“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嫪毐也操国事?而且排在不韦前面?
8、灭六国,文字很少。连嫪毐事都能详述,灭国之详情非不知也。可能是摧枯拉朽,不堪详述,也可能是为了体现秦军灭国的气势磅礴。
统一六国后的为政举措:
1、启用“皇帝、制、诏、朕”等称谓,一直沿用到帝制灭亡,影响深远。
制曰:由皇帝亲手写。诏曰:由皇帝口述的、臣下代笔。
2、“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戾深、刻削”等字眼,为后世批判用词。“於是急法,久者不赦。”这句是说结果。单从字面上看,只是说急于推行秦法,坐牢久的人也不会被宽赦。从后期的叛乱,我们知道,秦国覆灭的一个重要基础就在“急法”二字。中国的文化,讲究事缓则圆,恩威并施。
3、以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统一文字度量衡。——高瞻远瞩。
4、收集兵器、集中管束豪族,从稳定国家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汉武帝也曾下令搬迁豪族。古代家族意识较强(出事也往往灭族),而豪门势力庞大,一旦和地方官勾结,易为朝廷大患。
5、巡行、刻石、封禅、访仙。——于国虽无大利,却也无大害。
6、逐北并修筑长城,南取桂林、象郡、南海。此举虽因“亡秦者胡也”而起,然开疆拓土,不世之功也。虽有劳民之虞,但值得做也应该做。后世蒙古、满清也确实侵占中原。及至近代八国联军及日本入侵,长城开始成为一种民族抵抗精神的象征。
7、焚百家之书,起因为高层的政治斗争。李斯请旨的理由,从秦国的角度来看,还是能自圆其说的。至于违法的处罚,秦律一贯如此严厉。从文告上看,官方还是可以保留百家典籍的。
8、营造阿房宫。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国家民情,这个工程完全可以不上,或者缓上,实在要上,也可以缩小规模。一来估计当时嬴政的雄心已找不到目标,特别想做一些震古烁今的大事,二来下面的大臣“慑伏谩欺以取容”。
9、司马迁借侯生、卢生和扶苏的话,指出了嬴政在统一天下后的施政问题。该段文字,为君者应好好警视。
始皇身后:
1、传位有失,乃至失国。——为后世君主教训。
余试思四策,然再一思量,又觉不可行:
1)早立储君。——从君主角度,有利有弊。而嬴政刚愎,不能容储君。
2)自知不起时,应招储君随侍身边。——病发很急,来不及了。
3)赐书时,可明示随行大臣。——大臣如泄密,而众公子又在京,易起萧墙之祸。
4)临死前处理赵高。——赵高忠于嬴政,只是不忠于扶苏而已,这一点,可能赵高一直深埋心中,始皇未知。且高掌符玺,为始皇至信之人,不料其竟敢篡改遗诏。
2、扶苏有德行,兼有良将辅佐,如即位,秦必不至速亡。叹之。
3、嬴政遗诏在《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中是有出入的。
《秦始皇本纪》中原文是“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是嬴政亲写,且未有“以兵属蒙恬”。而《李斯列传》中原文是“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如前者所述,第一,始皇亲自书写诏书并亲封,则始皇对身边工作人员管理得还是很严格的,只因暴病,为赵高所乘。第二,如未写把兵权交蒙恬的话,扶苏即可带30万精锐回京奔丧,则侧面证明始皇默认其太子的地位。
如后者所述,第一,赵高在始皇生前,即能代拟圣旨,兼掌符玺,说明始皇亲信其到很深的地步。第二,移交兵权,独自奔丧,则扶苏与众公子无二,说明始皇并没有确立哪位公子即位,可能采用公议,而非其指定。
根据始皇绝不肯放权的强烈个性,个人认为,前者的可能更大一些。
4、胡亥:
1)虽为秦二世皇帝,但司马迁认为其行不配单列本纪,只作为嬴政后裔,列在始皇本纪后。
2)始皇后宫无嗣者殉葬,工匠封葬。——前文所述,六国破灭时,充秦宫女甚多。司马迁记文“死者甚众”。
3)因大臣及兄弟不服,用赵高谋,大起牢狱,以致“宗室振恐,官吏取容,黔首振恐”,国本动摇。
4)胡亥之辈,服众而用牢狱,遮短而躲深宫,盗起而罪重臣,鹿马而笑后世。有史以来,第一位无能君王。
5、子婴刺杀赵高,灭其三族,立秦王,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只是大厦将倾,无力回天了。
6、太史公借贾谊的文章,来阐明秦之兴衰更替。
1)人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壅塞言路,杜民之口,则人君危矣。
2)牧民之道,务在安之。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住房、婚配、生育、医疗、养老,关系民之安危,不可不察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