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思考

  • 《五代史宦者传论》读后感

     

    欧阳修在文中指出宦官之害甚于女祸。

     

    宦官、后宫、外戚、权相、悍将、外敌、乱民,均可乱国。

    宦官之祸,赵高为例;后宫之祸,妲己为例;外戚之祸,王莽为例;权相之祸,司马懿为例;悍将之祸,安禄山为例;外敌之祸,满清为例;乱民之祸,刘邦为例。

    研究这些乱国因素孰深孰浅意义不大。

     

    君主强,则百邪难生。

    强主如:秦皇汉武、唐太宗、明太祖等,当朝非无奸邪之患。然主强,则众邪难伸。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内宫外朝、敌我诸方,都像那水。水是灭不尽的,灭了旧的,又会有新的进来。

    因此,善加控制,才是为君者要着力的。

    水为我用,则乘风破浪;水失我控,则国破身亡。

     

    综上,为君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加强自身修为,深谙世事(很多问题,都是君主自身有欠导致的)。
    其次须抑制平衡好各方势力,时刻警醒、多方采信,不可使之失控。

     

     

  • 《朋党论》读后感

     

    欧阳修认为,朋党分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为人君者,宜亲君子之朋,而去小人之朋。

    自春秋晋分三家,朋党之害,深为后世人君者忌。

    读过此文,思虑有三。

    1、为人君者,不必格杀所有朋党。

    君子之党,同道同心。然此道此心为忠君爱国、敬业勤勉、光明磊落、耿直无私。此儒家之道心也。此党人虽众,却无碍大治也。

    2、为人君者,对小人朋党要坚决翦灭。

    1)小人朋党之害,轻则兴风作浪,为祸一方,重则人君身家社稷不保也。

    2)辨识小人朋党之法,即察其聚以同道还是同利。

    3)利之永存,小人之朋亦永存矣。为人君者,须如除草般,经常清扫。

    4)小人朋党要灭,小人则不必尽灭之,也灭不净。人君可善用之。

    3、为人君者,对君子之朋也要分而治之。

    臣下同心,则必孤君上。同心之臣,如再遇一二贤人,则黄袍加身事再现矣。

    故,君子之朋,亦须人君善加分化。

     

     

  • 每天确立一个需要创造的目标

     

    每天确立一个需要创造的目标。

    其它的目标就用平时的模式处理好了。

    因为大部分人每天都是浑浑噩噩的,处理所有的事都是条件反射的。

    那每天确立的一个需要创造的目标,

    就是每天能够进步的一个小步。

    积跬步以至千里。

     

     

  • 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死人,我们需要去讨论他生的意义吗?

    不需要。

    因此,只有活着,才有追求意义的需要。

    那么,相对死人,活着的人每过一天,和死人比,有什么不同呢?

    活着的人参与了世界的活动。

    换句话说,就是,因为这个人活着,创造了一些与他有联系的活动。

    这就是人“生”的本质——创造今天。

    创造今天”就是人,生的意义。

     

     

  • 设立目标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有相应的目标。否则很容易迷失自己,被环境掌控。

    有自己的意识,还要不断的喂养它,让它不断成长,强大,独立。

    目标,就是体现这种独立意识的载体和方法。

    因此,要设立目标。

    首先,目标是内在的。它是要发自内心的强烈的驱动愿望,因为如果不强烈需求,就难以自动自发的行动,并且能排斥其它影响因素。

    其次,目标有好有坏。人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人的一生,大多都是在这个矛盾中前进。不断设立哪一面的目标,不断地喂养它,哪一面就更强大,占自己人性中的主流。

    最后,目标也是需要自我约束和控制的。举个例子:我们有一堆柴火,不能一次性全部烧掉,这样火太大,反而容易烧伤自己或别人,而且很快,柴火就烧没了,后面就没有火可以取暖了。那怎么取暖比较好呢?先取一部分柴火,点燃,刚刚够自己和别人取暖即可,慢慢地添柴,火就能持续较长的时间取暖,这段时间,还可以去找更多的柴火来备着,如此,就能一直取暖了。

     

     

  • 《荒野生存》观后感

     

    早闻道,夕死可矣。

    《茜茜公主》中有一句台词“当你感到忧愁和烦恼的时候,就到这儿来敞开胸怀遥望大自然。你能从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片草,每一个生灵里,感到上帝无所不在,你就会得到安慰和力量……”

    《Into the Wild》中Alex从小一直被围困在家庭的矛盾和烦恼之中,所以他的心里一直想跑,离开这个家,离开这个社会,想到没有烦恼没有人际关系的大自然中去。Into the Wild.

    在去往阿拉斯加的过程中,遇到了农场收麦子的男人,遇到了把他视为自己儿子的阿姨,遇到了一见倾心的吉它美女,遇到了忘年交的老爷爷;也遇到了铁路巡警的殴打,遇到了露宿街头的流浪汉;等等等等。这些都在丰富着   Alex的见识阅历,就好象之前读了万卷书,现在开始行万里路。体验,成长。

    后来,Alex领悟到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完全脱离了社会的人,没有交流,没有分享,也就没有真正的幸福。

    大自然并不是躲避的温床,不是躲藏自己的树洞。

    虽然最后,Alex因为误食毒草,没能回到这个社会,但他留下的文字,记录了他的思想。

    我们通过他的分享,感受到了这些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

    我们感谢他,我们也会记住他。

     

     

  • 《狮子王》观后感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叔叔阴谋篡位,侄子长大后夺回王位。

    除了故事情节,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吗?比如:

    1、刀疤Scar害死木法沙Mufasa的阴谋具体是怎么设计的?

    1)诱骗辛巴Simba去角马群旁边的峡谷(两侧悬崖陡峭,不好攀爬);

    2)让土狼驱赶角马群进峡谷(借用无知群众暴动的力量);

    3)通知木法沙Mufasa去救辛巴Simba(攻其所必救);

    4)乘木法沙Mufasa虚弱之时,突然置他于死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5)骗辛巴Simba脱离狮群,使得第一继承人缺失(瞒天过海,釜底抽薪);

    6)安排土狼半路截杀辛巴Simba(借刀杀人,斩草除根)。

     

    2、辛巴Simba为什么要脱离狮群?后来为什么又会回来?

    1)因为辛巴Simba以为是自己害死了木法沙Mufasa,他很内疚,心理难以面对族群;

    2)因为辛巴Simba梦见了木法沙Mufasa:

    “你忘了我。”

    “没有,我没有忘。”

    ——梦里爸爸并没有责怪辛巴Simba害死了自己,只是责怪他忘掉了自己(这句话的本质是:爸爸爱你,你还爱爸爸吗?)父子之间的爱,化解了辛巴Simba的回归族群的心理障碍。

    “你忘了你是谁,就是忘了我。——点出辛巴Simba和木法沙Mufasa是负有共同的责任的。

    你是谁?看看你自己的内心。——拨开外界环境对你的定位,这些都不重要。去寻找自己内心对自己的定位。

    你比表面的你要强大的多。——我相信你,你可以办得到。

    你必须在生命循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指出目标:你要寻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我该怎么做呢?我不行。”——每一个人没有成长前,都会觉得自己不行,不知道怎么做。可是爸爸没有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呢?因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你自然会成长,会从不知道怎么做到知道怎么做,从不行到行。

    “Remember who you are. 你是我的儿子,是唯一的真正的王。——建立成功的信念,你一定可以办得到。

    Remember who you are.”——把握最重要的,找到自己,做好自己。这就是人生中战胜一切的根本。

     

     

  • 如何走出因长时间谋划而熄灭了雄心壮志的心理状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的先行动,然后修正方向;有的先谋划,然后按部实行。

    这没有好坏之分。

     

    一般来说,小事因为繁杂,细细思量费时太多,因此,可以先行动而后修正。大事因后果重大,且影响因素较多,施行时又要综合运作,可以精心谋划,而后施行。

    事业和人生的事,更需仔细谋划。

     

    然而,事业和人生的很多影响决策的因素,周围就像是有一团迷雾,我们不清楚。于是,就开始收集情报,做各种准备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迷雾并未消散。而雄心壮志却随着长时间的谋划陷入了将要熄灭的状态。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不断地用胜利来滋养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只是思考和谋划,最后只会让心头的火焰慢慢熄灭下去。那么,如果才能走出因长时间谋划而熄灭了雄心壮志的心理状态呢?

    从身边的事做起,也可以从小事做起,不断地积累小小的胜利,滋养自己的雄心壮志。这样就能让自己心头的火焰永不熄灭,生活的每一天也就有了神采和内涵。

     

     

  • 《延禧攻略》观后感

     

    一、 人物分析

    1、富察•容音:空谷幽兰又心向自由,是个好女人,却不是一位称职的皇后。

    富察•容音是高高在上的花瓶,皇帝有实力,是可以要的。人也确实很好,温良谦恭让做到了典范。但是太雅了,尘世的污渍一旦沾染,就容易生病。做做皇上宠爱的董鄂妃则好,用于治理后宫辅助皇帝则不适。

     

    2、高贵妃:庸俗、傲慢、蠢笨却艳冠六宫的女人。

    高贵妃就属于靠容颜魅惑君王的人,学识性情都是不行的,一旦容颜衰退或新人补入,失宠则只在早晚。

     

    3、娴妃:娴淑有识又手段高明,是皇后的最佳人选。

    娴妃识大体、品质高尚又忠贞不渝,是皇后的最佳人选。这一点不要被影片所误导。当然,娴妃也是有缺点的。她败在了对容颜老去的恐惧。其实,容颜永远不要跟新人比。对于后宫来说,刚开始是靠容颜,接下来相处靠的是学识和性情,后来靠的是有好的子嗣,再后来靠的是有震慑六宫、辅助朝政的能力和实力,而后面的三项才是能够和新人争一高低的领域。家人的崩逝也激发了她一定程度上的神经质。

     

    4、纯妃:知性雅致却自有所爱的女人。

    纯妃也是一个不错的角色。受过良好的教育,身上有一种知识女性的雅致,容颜也很清丽,性情也很温婉。只是要注意理想和现实的平衡。这种知识女性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理想的对象,这个对象未必是普罗大众都倾慕的对象。但现实往往实现不了这种理想。这时,这类女性就要注意调整自己,去发现现实对象的美。至于纯妃后期争斗失利,也是很正常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而已。

     

    5、魏璎珞:外露直爽而无学,内藏心机而缜密,是当今主流女性推崇的女主形象。

    魏璎珞,这是一个影片神话了的人物,女孩们要防止做梦成为这样的女子。只要她想勾引傅恒,傅恒就对其爱慕一生直至丢了性命。只要她想勾引皇上,皇上就一直把她放在心中不可替代的一个位置。她对皇后好,皇后就舍命保她。她对太后好,太后就全力护她。落魄到永巷,也能让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袁春望对其悉心照顾。要想做到上述任一条,都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女孩们要防止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假想。

    总是说自己读书少,心机手段却冠绝后宫。甫一入宫,就绣工拔尖,震慑同僚。如此本事,若说不是从小精心培养,绝无可能。人非生而知之者。做到优秀已然不易,更不要说能做到出类拔萃,卓越的境界了。

    参看了一些史料图片,觉得令妃相貌和品性应该与纯妃和富察•容音相近,而绝不是如片中塑造的一个女版的韦小宝。

    我们客观地站在旁边审视一下,而不是被剧情推动的站在魏璎珞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思考。除了剧情安排得像诸葛亮一般神话的神机妙算,魏璎珞做得这些,对于今天的女性来说,都非常普通非常一般。魏璎珞与片中众嫔妃最大的不同(或者说是优势),就是有现代女性的独立人格,其它有些方面并不占优。当代的各位小主不要被影片所惑,以为只要自己穿越到古代,那都是秒杀后宫、轻松上位正宫皇后,哪里要在当今现实中遭受如此搓磨如此境遇。

    魏璎珞,就是一个梦。

     

    6、愉贵人:有福气有智慧的平庸女子。舒妃:一直实时站在当权势力阵营的煽风者。

    平庸的女子如遇宫斗,学学愉贵人倒也是一种策略,如果嘴巴能尖利些,还可以做做舒妃。

     

    7、尔晴:自己爱的人不喜欢自己,却用尽心机强要争取,以致误了一生。

    这是一个教训。爱一个人很正常,但爱是相互的,如果对象并不爱你,则不必强求。去找一个互相相爱的吧。

     

    8、明玉:能爱也能放下,性情率真可爱。青莲:清丽知心。

    明玉和青莲是两种气质不同却都拥有姣好容颜和性情的女子,女孩们可以择性近者学之。后期如能再加上学识、修养,也能有所发展吧。

     

    9、要警惕本片,对女孩成长来说,本片宣扬不读书也能成功是错误的。女孩一定要读书,还要读好书,否则现实生活中,很大概率不会出现魏璎珞,只会生成高贵妃、珍儿这样的蠢女以及愉贵人这样的平庸女子。片中也有一些值得学习的美女共同点,如:衣着妆容、身材气质和才情谈吐。

     

     

    1、乾隆

    演得很有青年皇帝的威严,少了郑少秋版风流倜傥的神韵。

     

    2、傅恒

    哪里是一个少年老成的青年宰相?这也是影片严重塑造的一个人物,是当今主流女性推崇的男神形象。有潘安之貌、有显赫家世、有才有德,又少年高位、出将入相,还有一个最核心的——疼爱守护女主一生。之前之后都有无数女人为之痴迷,心里却永远想着魏璎珞。魏璎珞到底做了什么,吸引了傅恒对她的特别注意,使得他一直对她念念不忘,要用一生守护?娴妃在大结局的时候也发问,魏璎珞到底做了什么,使得皇上一直喜欢她。答案是:编剧就这么编的:)

     

    3、海兰察

    人很不错。只是老说自己皮糙肉厚的,形象却明明只是个小生,有点怪异。编剧可能是想,让心中不追求乾隆、也不想够上傅恒的女子,觉得找个海兰察这样的,也不错。但要是找了个五大三粗的黑毛汉子来演,女生们就又不愿了。

     

     

    二、 人群划分

    1、 用害不害人,来区分好人和坏人。这是民众普遍的一种认知。

    2、 用手段高不高明,来划分高手和庸人。

    3、 用成败,来论英雄。

     

     

  • 钱穆《国史大纲》隋之读后感

     

    隋国力富足,非文帝之独功也。

    1、隋前诸国,人口已然丰盛,国力非弱;

    2、周灭齐,周禅隋,隋灭陈,均未有长期军耗,军力、国力保存较好;

    3、隋前即已社会安宁,内修吏治。

     

    隋不恤百姓,非炀帝一人。

    开皇十四年大旱,时府库充盈,然文帝却不放赈。

    余原以为,古代帝王,逢灾必赈。看来实非如此,皇帝中也有守财地主啊。

    李世民评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成则英主,败则昏君。

    杨广施政工程多且宏大,对外又三征高丽而未果,以致大乱。

    设若诸事皆顺,中国史上则又多了一位隋武帝。

    设若汉武外征未遂,国力耗空又绯闻不断,中国史上则又要多一位汉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