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一、明太祖朱元璋

(一)1328-1344年 童年

元朝末年,税赋横飞。(注意:并未出现流寇四起 – 也许税赋之后,还是可以生活的)

 

(二)1344-1347年 灾难

1344年初,山东河南黄河大水,淮河沿岸瘟疫旱灾。

朝廷赈灾,官员贪腐,天灾加上人祸。

百姓饿死。(注意:百姓依然没有起而造反 – 也许老百姓想,这主要是天灾,怨不得朝廷)

朱元璋父母兄弟饿死。其时17岁。皇觉寺出家。

淮西河南云游。开阔眼界,结识豪杰,加入明教。心灵从少年成长为战士。

 

(三)1351年 农民起义

1351年,征黄河沿岸17万民工修河。

官员拉壮丁(徭役,给钱者免),克扣修河工钱(民工无法养家),克扣民工口粮(民工无法活己)。至此,民不得不反矣。(注:没有廉政的政府,再正确的事也能酿成大祸。民善可欺如静水,载舟;欺之太甚,忍无可忍,则民怒而反如波涛,覆舟。)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反。一年间,暴动几十起,数百万人反。(注意:此时,朱元璋依然没有反,毕竟风险极大。)直至,官员杀老百姓以充起义军,开始威胁到朱元璋。恰时,汤和来信。

 

(四)1352年 踏上征途

濠州,郭子兴亲兵。两个月后,擢九人长。后升任义军总管(办公室主任)。娶子兴义女马氏。

濠州四帅内讧,孙德崖扣郭子兴,朱元璋救出。(注:朱元璋一路忠心耿耿、能力成长很快。)

后遭郭子嫉,禁闭,马氏怀饼送食,后放出。(注:如果没有马氏,郭家那关是很难过的。)

请求出征定远,克。连克怀远、安奉、含山、虹县。(注:攻取了5地,有了一定资本。)

回老家钟离,招直属队700人。归建后,辞职单干。仅留24人(内有徐达、汤和、周德兴)。

 

(五)1352-1354年 储蓄资本

1352年,定远招兵1000。

智编张家堡3000兵。

夜袭横涧山,增兵至2万。整编,加强训练,严格纪律。精兵。

定远冯国用、冯国胜(即:后横扫蒙古的冯胜)投入麾下。

李善长来投。

1353年,花云来投,率千骑突破敌阵。元璋占滁州。后,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来投。

此时,朱元璋26岁。

濠州,郭子兴被挤,来滁州。朱元璋将3万精兵指挥权交郭子兴。(注:全军都是元璋所招、所练,各级将校都是元璋所任,所谓指挥权交郭不过像是CEO,真正的所有权还是在朱元璋手里。)

滁州人多粮不够,元璋攻驻和州。濠州,孙德崖粮困,来投和州。郭子兴不能容,带兵欲擒之。元璋纵走。郭抑郁,一个月后死。郭子兴子郭天叙任都元帅,郭子兴妻弟张天祐任右副元帅,朱元璋(军队的实际统帅)任左副元帅。(刘福通封)

 

(六)1355年 霸业的开始

集庆(南京),王气之地,附近产粮区,有运河之利,商业中心。

冯国胜(冯胜)有勇略,提议渡过长江,占领集庆。但无水军。

俞通海来投,原为江盗(明史谓之水军头目)。召集上千小渔船,先攻采石,再破太平。

(注:当时元朝疲于应对各地起义军,无暇顾及规模尚小的朱元璋。)

1355年8月和9月,两次攻击集庆,均败。郭天叙、张天祐战死。朱元璋任都元帅。(注:郭张二人,军队一二把手,居然能全部战死,也没听见攻击部队遭遇伏击全军覆没,实在难以想象是怎么办到的,典型的斩首行动。)

1356年,朱元璋亲自领兵,三路合击,十天即攻破集庆,改名应天。(注:衬托出明太祖是多么的旷世英雄。)
当时周边形势分析:东边镇江,元朝军队。东南方平江(苏州),张士诚。东北面,起义军张明鉴。南面,元将八思尔不花。西面,徐寿辉。北面,刘福通(兄弟部队,挡着北面元朝强敌,以致想灭朱元璋者打不到,能打到的不想打)。

1356年朱元璋攻占应天后,与张士诚大小打上百仗。

6月有部将投张士诚。朱元璋其时已与徐寿辉交战,为防两面作战,与张士诚和谈,被拒。

7月,张士诚大举攻镇江(属朱元璋)。徐达、常遇春大败张军于龙潭。

1357年,常遇春攻克常州(属张士诚)、宁国(身中三箭直至攻克)。

(注:张军战斗力不弱、人数也多,惨败是因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附注:人物插叙

张士诚

1321年泰州生,私盐贩(注:隋唐,贩1石,死刑),推测其:一不怕死、二有钱、三有好友被元处死。

1353年反,占领泰州、兴化,建都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注:非红巾军)

元朝脱脱率军百万(实数)伐高邮,“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史)。张士诚坚守三个月,脱脱因馋退兵,士诚名声鹊起,乘势攻占江浙富庶之地,成义军中首富。

其人无大志向,过于宽大,免江浙赋税。朱元璋称其“器小”。

徐寿辉

湖北罗田人,布贩,传极俊、正直,常受元吏欺。

1351 年刘福通起义路过,寿辉决意反,找两个帮手:一麻城铁匠邹普胜(强人),一江西和尚彭莹玉。宣传明教数月后,在大别山区反(注:属红巾军旁支),攻占罗 田、黄州、浠水,定都浠水,国号天完(盖住大元)。地盘很小,人数千,朝政机构全。邹普胜任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

1353年,因称帝,元调军数省,攻破浠水,彭莹玉战死,寿辉率军退至湖北黄梅游击,后反攻江西湖南,建都汉阳。黄梅整编时,于每位士兵背后写佛字,意刀枪不入,诚者不死,死者不诚。

属下四大名将:邹普胜(总司令)、丁普郎、赵普胜(双刀无敌)、傅友德(未有败绩)。部队推重义气(如:洪兴)。

陈友谅

1320湖北仙桃生,原姓谢,最低等渔民(饱受歧视),后任县衙文书(依然受歧视)。(注:英雄得不到尊重,渴望伟大的内心,会不会受到浮士德的诱惑)。寿辉军路过时入伍,因有文化、有计谋(厚黑),很快受信于寿辉和倪文俊,被倪提拔为高级将领。

后倪文俊暗杀寿辉败露,投奔陈友谅(黄州是友谅根据地)。友谅得知赵普胜等诸将保寿辉后,杀文俊,以匡扶之功擢为第一重臣。友谅知人善任、组织力强、很能带兵。

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罪被杀。丁普郎、傅友德投奔朱元璋。

1359年,陈友谅已完全架空徐寿辉,控制天完国。

常遇春

1355年克和州时投奔,欲做先锋。后采石战中,率先攻入,元璋然诺授之总督府先锋。

具先锋天赋,善用骑兵突破,选择进攻位置准确,能冷静判断战场形势,自身还是武林高手。

 

(七)与陈友谅、张士诚大战

决策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注:低调积累实力)

决策二:先破陈友谅,再攻张士诚。陈友谅志骄好生事,张士诚器小无远见。攻张则陈必来救,攻陈则张未必。(注:朱元璋识人见识确实深刻)。

军力对比,陈友谅兵多,训练水平高,水军占据湖北江西,处上游,顺攻。

1359年11月,常遇春攻克池州,陈友谅欲反攻,事泄,徐达常遇春设伏九华山,大败陈军并俘兵3千。常遇春连夜活埋3千俘虏,并带话陈友谅挑衅。陈友谅大怒,相约张士诚夹击朱元璋。

1360年4月,朱元璋部下胡大海攻克处州,访得隐士叶琛、章溢、刘基。

1360年,陈友谅领兵10万顺江而下,6月16日迅速攻克采石(军事重镇),杀徐寿辉于采石五通庙,登基为帝,国号汉,年号大义。后攻太平(应天屏障),陈友谅水军舰高三层楼,直接搭着靠江的城墙攻入,一举击溃三千守军(守将花云死)。

应天紧急会议,大部分主张逃跑,另一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唯刘基认为陈友谅兵锋虽盛,然取采石、太平较易,兵骄,可诱敌深入,避开水军对战,用陆军设伏,击 败他有很大的可能。(注:刘基应该是勘探过应天地形,提出了具体作战计划,否则仅凭空话说服不了朱元璋,也堵不住众人的嘴。)

(注:创业的 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身边的“谋士”会出各种主意,有对有错,最重要的,是看领导是否英明,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谋士”们是很乐意出主意的,主意对, 采用了,是功臣,未采用,证明自己有先见之明,主意错,最多换个老板。所以,老板不英明,企业早晚歇菜,再大也会倒。)

朱元璋纳刘基计,设伏龙湾,杀敌20000,俘7000,获大小战船数百艘。陈友谅败回江西。

陈友谅造三层战船,上两层均可跑马,底层划船,且隔音良好,不受战况影响。

1361年始,陈朱两军多次水战,陈胜多。

赵普胜,优秀将领,视陈友谅兄弟。陈友谅为加强权力控制,杀赵普胜。部下从此开始离心。(注:打败仗不可怕,曹操赤壁一战损失惨重,但后续工作很到位,仍不 失强国地位。杀忠臣,功臣,老臣,虽得一时之利,然人心会逐步溃散,以至一败涂地。所以领导人的修德很重要。)洪都(南昌)将领叛归朱元璋。陈友谅未出兵。

1363年2月,张士诚攻安丰(安徽寿县,其时韩林儿和刘福通均在城中)。

1363年3月初一,朱元璋援安丰。3月13日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救出。撤回应天途中,张士诚不断小股骚扰。朱元璋决定进攻庐州(合肥)。徐达反对。

 

(八)灭陈友谅

1363年4月,陈友谅举国60万攻洪都(朱文正、邓愈镇守)。

朱文正,朱元璋亲侄子。镇守洪都,整日饮酒作乐,军事布防交下属办理。(注:从后面的将领布防来看,朱文正应该早就和朱元璋商量过应敌之策。)

4月24日,首攻抚州门,三日未下。27日,大战,未克。5月初八,选攻新城门,未克。6月14日,改攻水关,未克,又攻土步门,未克。(注:书中说朱文正未求救,如确实,则只有一个可能,朱文正事先已和朱元璋商定对策。)

7月6日,朱元璋集兵20万,往攻。对攻过程略。陈友谅大败,退守鄱阳湖西岸。左右金吾将军率军投降朱元璋。陈友谅下令,凡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将领,就地处决。朱元璋得知后,下令,凡抓到陈友谅的俘虏,一律优待,然后放走。此两令,直接破灭陈友谅军心。

8月26日,陈友谅逃,死于途中冷箭。

1364年1月,朱元璋即吴王位。

1364年2月,主帅张定边携陈友谅子陈理降。

 

(九)灭张士诚

1365年8月出兵攻张士诚。不到半年,攻占徐州、盐城、泰州、高邮等。

此时,朱文正因论功不公欲反,后禁闭至死。1370年其8岁儿子被封王。

1366年大举进攻张士诚。平江(苏州)围攻8个月下。(注:张士诚和陈友谅都是意志极其坚强的人物,值得钦佩。)

 

附注:元朝介绍

元朝开国,军事制度简单实用有力,弓箭武器先进,全骑兵机动性强。屠城,破坏力强。

欧洲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为“上帝之鞭”(第一个是匈奴王阿提拉)。

金国全盛有户768万,灭金时87万户,下降89%。

南宋1223年有户1267万,灭宋时937万,下降26%。

文弱南宋,虽被灭,但道义文化深厚。代表:文天祥。

元末起义初期,元军战斗力差,包括最精锐的阿速军。

 

(十)灭元

1367年10月,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克山东、河南。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应天称帝,年号洪武,国号明。

1368年7月27日,徐达攻克通州,8月2日占领大都。

此时,王保保领十余万占山西、甘肃,丞相纳哈出领二十余万守辽东,云南还有十余万元军,高丽也附元。

常遇春经保定,从北路攻山西。徐达经漳德,从南路攻山西,汤和为先锋,冒进泽州,遭王保保偷袭惨败。因此鼓舞了元顺帝,令王保保北出居庸关收复大都。(注:王保保可能把战报说得太好,比如:已经击溃了徐达主力。不然元顺帝脑子有问题啊,山西边上有重兵环伺,敢调大军北出。)王保保打算,如徐达不援大都,能攻克最好,如援,就设伏打援。徐达选择攻击太原。(这就是比君主英明的地方了,如果朱元璋认为大都很重要,坚决不能丢,则徐达就只能去做二选一。)结果,王保保回援,战败潜逃。徐达续攻陕西。陕西虽有地利之便,但缺失天时、人和。守将投降。

1369年6月,常遇春携李文忠率8万步兵1万骑兵北伐,大胜,班师时暴病而亡,年四十。(常遇春的一生,是英雄盖世的一生。)同时,徐达派张温攻克兰州。

王保保见机用数万步骑围困兰州,10万兵伏定西。明将于光来援,全军覆没。但张温却突袭城外元军,使其后撤几十里。

1370年正月,大将军徐达自潼关出西安直接攻定西,王保保10万兵全军覆没。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关入沙漠攻克应昌。元军败退。

1372年,北元军扰占东自吉林,西至甘肃、宁夏北部区域。

 

附:名将的六个关口。

1、理论学习关。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即使当年的岳飞,李纲也建议他多读兵法。例外:李云龙类同学。

2、实战关。不及格的同学会得到一个称号“纸上谈兵”。代表:赵括同学。

3、冷酷关。心智坚定勇武的修炼。

4、理智关。不管处于有利或不利的境地,冷静地分析。

5、判断关。从众多纷纭的信息和意见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6、坚强关。走出内心的阴影区,去寻找光明。

最后还要有点运气。

 

(十一)远征沙漠

1372年正月征虏大将军徐达率军5万为中路,先锋蓝玉(常遇春妻弟),出雁门关进攻和林,意诱敌决战。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军5万为右路,出居庸关经应昌靠近和林,意截断元军后路并与徐达军合击。右副将军冯胜率军5万为西路,先锋傅友德,出击甘肃以作疑兵。徐、李两军为主攻,且意必胜,得意。冯为偏师,意落。

王保保两次诈败,诱徐达入伏,徐达军死伤万余。李文忠轻装急进,险胜。傅友德在西路七战七胜,俘获很多。(注:徐达、李文忠对阵之敌为元军主力,将领也优秀,西路元军无主力也无名将,故不能说傅友德就多么厉害。)

 

(十二)建国

1、鼓励农耕

凡开垦荒地,即为荒地之主,免三年租税。(注:可见多年战乱,死伤无算,耕地已多有荒芜。)轻犯均发配种地。(注:官员居多。)大大削减各地租税,除江浙。(注:文中称因朱元璋报复江浙百姓支持张士诚。疑。)

2、发展科举

唐宋虽有科举,一科仅取几十人。1370年开科举,扩招,开启了明朝文官势力。

考试分三级。

第一级:院试。

区域:州县。考试者称童生。成绩分六等,高等者方能称秀才,其中第一二等才能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称”录科“。

秀才特权:免除个人徭役,见官不跪。

第二级:乡试。

区域:省。三年一次,一般在8月。通过者称举人,有资格做官。第一名为解元(三元中的第一元)。明年2月全国举人京城参加会试,选300人左右为贡生。会试第一名叫会元(三元中的第二元)。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