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主要历述了汉、唐、宋、明、清五朝。各朝再分讲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四部。
第一讲 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一)、皇权与相权
1、皇帝(下设“尚书”——起初仅4人)
2、丞相(下设“十三曹”——一西曹,主府史署用。二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并包军吏在内。二千石是当时最大的官。三户曹,主祭祀农桑。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略如唐代的枢密院,明代的通政司。五词曹,主词讼。六法曹,掌邮驿科程,这像现在的交通部。七尉曹,主卒曹转运,是管运输的,略如清代之有漕运总督。八贼曹,管盗贼。九决曹,主罪法。十兵曹,管兵役。十一金曹,管货币盐铁。十二仓曹,管仓谷。十三黄阁,主簿录众事,这是宰相府秘书处的总务主任。)
注:由此可见,日常政务均经丞相处理,权柄很重。
(二)、中央政府组织
1、三公
丞相——分管行政(文官首长,并管九卿)
太尉——分管军事(武官首长,但不预闻政事)
御史大夫——分管监察(辅助丞相,下辖:①御史中丞,管皇宫事务;②十三名刺史,监察地方;③十五名侍御史,弹劾中央及皇宫)
2、九卿(二千石)
太常:掌管祭祀、文教。
光禄勋:皇宫门房首领,掌郎官、期门、羽林。
卫尉:皇宫卫兵司令。
太仆:皇帝司机,掌管各类装备、设备。
廷尉:掌管刑狱。
大鸿胪:掌管外交。
宗正:管理皇族宗室。
大司农:掌管国家经济(田赋收入)。
少府:掌管皇帝小金库(盐铁收入)。
(三)、地方政府组织
1、郡——100多个
太守:行政长官(二千石);
都尉:军事长官;
2、县——1000多个
二、汉代选举制度
1、太学(好比“国立大学”)
学生毕业考试分两科:甲科为“郎”,乙科为“吏”。郎官充皇帝侍卫,后选拔任郡守县令等官职。吏科则回原籍,由郡县补吏职。
2、“乡举里选”
1)选贤良:新皇登基或遇大灾大难时,要求各地推举贤良,“策问”求对策,不定期。
2)特殊人才选举:如:外交人才、治水人才。举荐人不限。不定期。
3)地方推举“孝廉”:起先不在意,后要求每郡每年推举1-2名孝廉,大部任郎官。几十年过去,郎官全部是各郡孝廉,而这些孝廉又大多是太学毕业补吏出身,逐步将前两种选举方法搁置起来。如此,皇帝侍卫集团乃至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基本由太学士子组成。汉代自昭宣以下历任丞相,几乎全是这样的读书人,且他们都是由地方选举而来。后来,规定各郡满二十万户有一个孝廉推荐名额,孝廉变成了一个参政资格,再后来,各郡推举之后,中央还要加试。所以,从汉代开始,中国政治由学子文人开始把持。
三、汉代经济制度
1、田赋
战国时孟子讲过“什一而税,王者之政”,而汉代是“十五税一”,实际还只要交一半,即“三十税一”。甚至汉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有十一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当时土多民多官少,供养政府压力很小。(注:可见政府精简是很有必要的。)
2、人口税
人人要缴,包括小孩,还有各项兵役力役,均需履行,否则则违法,要充官奴做苦工。因此,时人常愿卖自己做别人家奴隶。奴隶虽要缴两倍的税,但由主人家承担,奴隶生活,往往还胜过普通民户。详见《史记•贷殖传》。
3、土地买卖
但由于当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因种种原因,农民将土地卖给地主后,租种地主的地,所交的租额很高,有的甚至要交百分之五十。若长此以往,国家赋税虽很轻,但地主收的地租很高,地主越来越肥,百姓则会越来越苦,即:两极分化。(注:两极分化是动乱的经济基础。)
4、盐铁
起初田赋为大宗,归国库,山林池泽的商税为少数,归皇帝小金库。后汉武帝征战,命盐铁商人捐钱而不应,就将盐铁收归国营。可参看当时著名的《盐铁论》。
四、汉代兵役制度
1、全国皆兵制。
2、兵役分三种:一种是到中央作“卫”兵;一种到边郡作“戍”卒;最后一种在原籍服兵“役”。每个男丁都要轮这三种。
到中央作卫兵,为期一年,待遇优越,来回旅费报销,初到和期满退役,备酒宴款待,平时吃穿,皆由国家提供。
到边郡作“戍”卒,为期三天,但一切费用自理。秦国未统一六国前,各国边境都不远,问题不大,可统一后,该制度未及时调整,遂直接导致陈胜吴广起义。(注:可见秦国在统一之后,君臣均有懈怠。)汉代灵活变通,戍边可以交钱免戍,一天出一百钱,三天三百,政府把钱收上来后,雇人去,皆大欢喜。
在原籍服兵“役”,每年秋天集中操演,谓之都试,为期一月。国家有事,则临时召集。各地根据地区特点,分训各兵种,如:骑兵、水师之类。
3、力役:每丁每年一个月,给国家做义工。较苦。可出钱两百免役。
4、中央卫兵有两支:一称南军,一称北军。南军是皇宫卫队,北军是首都卫戍部队。南北军合计不到七万人。
5、民间还有义勇队,即志愿兵。都是有钱人家,特别是边境家族,平日在家骑马射箭,盼国家有事,打仗立功。如:有名的陇西李广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