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人生三路向》读后感

钱穆先生指出人生必然有个方向,并指出几种,本人思考后整理如下:

1、向外追求

人生的支撑点在生命之外,向外攫取各种资源,给自己带来优越感,从而内心得到愉悦和满足。但是向外追求获得的某种满足,并不能使追求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 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人生意义只在无尽止的过程上,而一切努力又安排在外面。代表:近代西方人生。

2、向内寻求

人生的支撑点在内,不断地内视自身,不断地修炼,给自己带来洒脱宁静,从而内心得到愉悦和满足。但是不能有七情六欲(对外寻求意义),否则得不到,就会感到生命之苦。于是只能继续向内探寻,无限向内。代表:佛教。

3、不动守恒

人生的支撑点在自己本身,追求一如不动,无欲无求,空明其心,从而内心得到愉悦和满足。但是一生无为,平静地来,平静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代表:佛教禅宗。

4、修身仕官

人生的支撑点是抽象出来的一种儒家理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的意义通过理想的达成来得到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这种理想弹性很大,有诗云:达则 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几乎所有的儒生都能从中得到满足。而且因为这个学派讲究忠君爱国、学而优则仕,所以历代统治者也刻意推崇,以致后世教育,均以该派为主。代表:儒家。

儒家不讲究谋生谋财,目标是学优仕官。书生如若未能中进士为官,则百无一用是书生,以致多半穷困一生。但古时士农工商,读书人政府还是给予很高政治地位的。有诗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围炉夜话》等古代为人处事的经典之作,就可以看到,儒家不推崇经商,不推崇腰缠万贯,甚至鄙视铜臭,这与今日向钱看的思想是有冲突的。

疑问:如果儒家思想确实有利统治,为何战国各国均未采用?如果说大争之世,不能用王道,可后世也不乏大争时期。难道儒家思想在后世被修正过,使之完全适合统治阶级需要?

评论

《“钱穆《人生三路向》读后感”》 有 1 条评论

  1. 心灵红旗 的头像
    心灵红旗

    这几日听到罗辑思维《王阳明的心法》,里面谈到余秋雨的一个观点:
    中国文化的最终成果是:是艺术品?是这片江山?是我们的穿着打扮?都不是,而是一种集体人格——君子。
    孔颜乐处——儒家追求的就不是成功学那种成功。儒家推崇的是一种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处世态度与人生境界。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讲究一个人做好,就能影响一群人,跟随自己,进而成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