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思考

  • 纪念五四青年及同类人

    今天是5月4日,官方的五四青年节。

    念书的时候,在历史书上,也大约了解了一些关于五四青年的事迹。对于那个年代的这群热血青年,还是很钦佩的。今天在百度百科,又重新温读了一遍,1919年5月4日运动的来由,也算是一种祭拜吧。记得当时有一份刊物《新青年》,倡导“民主”和“科学”。

    其实,历史上,类似的,又何止五四青年那一代。我们翻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洋溢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勃勃生机。等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希望,有没有未来,只要看看青年人,有没有思想,有没有胸怀,有没有踏踏实实的作风等等等等。希望自己及后人,不会忘记这些精神。也希望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像龚自珍的那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那样,永远绽放出青春的气息。

  • 观《闯关东前传》后感

    这几日在南京学习,晚上集中看了一部《闯关东前传》。

    里面的很多人物仗义、有精气神,不错。

    管粮:这就是一个领袖的角色。在剧情里,那是风生水起;放到明末建州,那就是努尔哈赤一样的人物。

    管水:胆大爱动、有组织才能,突击型将才。用之攻坚,较为合适。

    管樱:豪爽、百折不挠,拙相之才。适宜治内政。

  • 从备考联系出对人生阶段性目标的思考

    办公室的同事外出学习,从单位回到家里,想继续做《二级建造师历年真题》,心里多少是有些倦意的。于是到了看书的时候,跟家人也都说了,今天不看书了。家人也都持同意态度,宽慰说考得上考不上,都没关系。

    坐到书桌前,台灯柔和的灯光在一亮一暗,不停地闪烁,可能是灯泡快要到寿命了。翻看着桌面的真题,想着后天就要考试了。往往临到考前,心就不能静下来了,前面也准备了许多时间,也不知道能不能考过,考过了会是如何光景,考不过又会是如何结果,心里犹豫而又徘徊。间或着,可能还想着,快考试了,也看不进了,就期待着考试的来临了。

    每一段人生,都要有目标。这样,回首过去,也会留下印记,这段人生也才会觉得有意义。因为下一段的人生还有下一段的目标,所以,这一段的目标就要在这一段完成。在这个问题上,依稀还记得爸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好像说过类似意思的话。当时好像是说,每一个人生阶段,都要做那个人生阶段的事情。当时说的意思,大概是,读书的时候,就好好读书,不要想着到社会上赚钱啊,或者什么其他活动。大一临报到前,送了我8个字“学习、养德、交友、**”,还有一词,时日久了,多少就记不住了,估计当时也就没放在心上,后来也没做到,也就忘记了。前面6个字,也多少做了一些,却自认为做得不够认真。黄金的大学时光,多少也有些荒废了。如今,宝宝再过几个月就要出生,时间刚好是建造师考完的时候。而生了宝宝之后,还有很多事情。所以,对于人生的阶段性感悟突然就出来了。于是乎,这一阶段原定的建造师的目标,就一定要达成。一定。

    学习。坚持每天看,确实会有难度:一是来自内心的松懈;二是来自身体的懒惰;三是来自环境的宽容,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的阻力。要想达成目标,得到达成目标之后取得的那份喜悦和自豪,你就要战胜这些阻力。

    平复自己的心情,让它依然像只空空的用来盛水的碗。不知疲倦地,思绪就像默默的流水,向前延展,不断地吸收着各类知识,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放在大脑里,堆放整齐,条理清晰。

  • 蔡东藩《前汉演义》之读后感

    陈胜:以前对这个人物,也就从两个方面有了解。一是,历史书上所述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二是,贾谊《过秦论》中“然陈涉瓮牖(yǒu)绳枢(shū)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综上,对陈胜,定为有志之人,然能力确属平庸。

    此次读《前汉演义》,涉及陈胜的文字多了,对其了解也就更深。

    陈胜起事之初,与吴广二人已因其突出,列为役夫之屯长,并其人素有大志,以待天时;值大泽事机,揭竿亦甚得其法,鱼帛与狐号,创意愚民。因利乘便,骤起燎原之势,可谓得天时也。

    然攻略、经守均不足矣。周文一军,将非将,兵非兵,而放其自攻,一遇章邯精锐,全军覆没,此大伤元气也;数十万军,训以时日,必为胜之精锐军团,纵不够平天下,立大楚则足矣!没有一个坚固的根据地,没有一个牢靠的群众基础,如沙上建屋,成也忽焉,败亦忽焉。此胜未得地利之处。

    略赵武臣,一得赵地,便自立为王,而失其制约;周市攻魏后,立魏;而韩广之出武臣,而立燕国;张良借兵,而立韩国;六国复出,四国皆拜胜之兵也。如此开拓,盖无谋将之过也。此胜未得人和之处。更勿论,帝王驾驭之术,更是烂之又烂,败国亡军而已。

    相比之下,刘邦得天下,则庙算多也。项将军,则强于军力而已。

  • 浅论人的改变及人生的意义

    2013年清明,单位歇假了3天,在家闲来,就看了《历史的天空》之大部。

    原也就是无聊时,看看旧时的革命,调节一下心绪;但看到约10多集时,片中姜大牙的转变,突然让我意识到,人其实是可以改变的。(虽然这个道理很浅显)

    人要找到向上的阶梯,然后,就会为了攀登更高的目标,而做出努力,做出改变。打更多的胜仗,杀更多的鬼子,就会得到杨庭辉的赞同和提拔;于是,姜大牙就不断地打胜仗、杀鬼子,职务也在不断地提升。期间,被窦玉泉拼刺刀击败后,后苦练技术,提升自己。这种击败学会的技术,也是一种向上的阶梯。为了得到东方闻英的青睐,顺着东方闻英的指示,其实也就是一种阶梯,不断改变自己,并不断努力向上,逐渐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期间,把自己的地标性标志“大牙”, 也翘掉了,更进一步改名为姜必达。

    反观自身的发展与改变,此论也颇有指导意义。

    推及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帮每一位员工设立向上的阶梯,就是在帮助员工不断向上攀登,不断提升自己,不断优化自己,组织队伍才会不断提高战斗水平。而组织中的向上的阶梯,就是岗位职业规划。

    结合前一阵子,刚学的一级建造师的经济科目知识,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是动态的。相对应的,人也是动态的。今天的自己,不等同于明天的自己。今天的别人,也不等同于明天的别人。所以,既要动态地看待自己,也要动态地看待别人。

    不断地给自己找到上升的阶梯,不断地鼓励自己攀上更高的平台。

    除了时间这个重要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速度。向上只代表方向,而速度代表接近和超越。

    突然意识到,这种向上的攀登,就是人生意义的一种选择。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变化。而变化的内涵就是充实。这个充实也可以理解为是80年代所宣扬的追求,而在战争年代,它可以理解为革命。

    当然,人生的意义有着很多不同的选择。有向上,也有向下。变化的空碗中,如果充实的都是一样的东西,那么就是一种单调重复的生活(那也要做出不平凡来);如果充实的都是别人要的东西,那么就是一种无聊没有激情的生活(那也要做出自己的独立和不凡);如果充实的都是自己设定的东西,那么就要珍惜和努力,认真做 好每一件事(最起码,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要基本能够完成)。

  • 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读书笔记

    书主要历述了汉、唐、宋、明、清五朝。各朝再分讲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四部。

    第一讲 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一)、皇权与相权

    1、皇帝(下设“尚书”——起初仅4人)

    2、丞相(下设“十三曹”——一西曹,主府史署用。二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并包军吏在内。二千石是当时最大的官。三户曹,主祭祀农桑。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略如唐代的枢密院,明代的通政司。五词曹,主词讼。六法曹,掌邮驿科程,这像现在的交通部。七尉曹,主卒曹转运,是管运输的,略如清代之有漕运总督。八贼曹,管盗贼。九决曹,主罪法。十兵曹,管兵役。十一金曹,管货币盐铁。十二仓曹,管仓谷。十三黄阁,主簿录众事,这是宰相府秘书处的总务主任。)

    注:由此可见,日常政务均经丞相处理,权柄很重。

     

    (二)、中央政府组织

    1、三公

    丞相——分管行政(文官首长,并管九卿)

    太尉——分管军事(武官首长,但不预闻政事)

    御史大夫——分管监察(辅助丞相,下辖:①御史中丞,管皇宫事务;②十三名刺史,监察地方;③十五名侍御史,弹劾中央及皇宫)

    2、九卿(二千石)

    太常:掌管祭祀、文教。

    光禄勋:皇宫门房首领,掌郎官、期门、羽林。

    卫尉:皇宫卫兵司令。

    太仆:皇帝司机,掌管各类装备、设备。

    廷尉:掌管刑狱。

    大鸿胪:掌管外交。

    宗正:管理皇族宗室。

    大司农:掌管国家经济(田赋收入)。

    少府:掌管皇帝小金库(盐铁收入)。

     

    (三)、地方政府组织

    1、郡——100多个

    太守:行政长官(二千石);

    都尉:军事长官;

    2、县——1000多个

     

    二、汉代选举制度

    1、太学(好比“国立大学”)

    学生毕业考试分两科:甲科为“郎”,乙科为“吏”。郎官充皇帝侍卫,后选拔任郡守县令等官职。吏科则回原籍,由郡县补吏职。

    2、“乡举里选”

    1)选贤良:新皇登基或遇大灾大难时,要求各地推举贤良,“策问”求对策,不定期。

    2)特殊人才选举:如:外交人才、治水人才。举荐人不限。不定期。

    3)地方推举“孝廉”:起先不在意,后要求每郡每年推举1-2名孝廉,大部任郎官。几十年过去,郎官全部是各郡孝廉,而这些孝廉又大多是太学毕业补吏出身,逐步将前两种选举方法搁置起来。如此,皇帝侍卫集团乃至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基本由太学士子组成。汉代自昭宣以下历任丞相,几乎全是这样的读书人,且他们都是由地方选举而来。后来,规定各郡满二十万户有一个孝廉推荐名额,孝廉变成了一个参政资格,再后来,各郡推举之后,中央还要加试。所以,从汉代开始,中国政治由学子文人开始把持。

     

    三、汉代经济制度

    1、田赋

    战国时孟子讲过“什一而税,王者之政”,而汉代是“十五税一”,实际还只要交一半,即“三十税一”。甚至汉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有十一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当时土多民多官少,供养政府压力很小。(注:可见政府精简是很有必要的。)

    2、人口税

    人人要缴,包括小孩,还有各项兵役力役,均需履行,否则则违法,要充官奴做苦工。因此,时人常愿卖自己做别人家奴隶。奴隶虽要缴两倍的税,但由主人家承担,奴隶生活,往往还胜过普通民户。详见《史记•贷殖传》。

    3、土地买卖

    但由于当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因种种原因,农民将土地卖给地主后,租种地主的地,所交的租额很高,有的甚至要交百分之五十。若长此以往,国家赋税虽很轻,但地主收的地租很高,地主越来越肥,百姓则会越来越苦,即:两极分化。(注:两极分化是动乱的经济基础。)

    4、盐铁

    起初田赋为大宗,归国库,山林池泽的商税为少数,归皇帝小金库。后汉武帝征战,命盐铁商人捐钱而不应,就将盐铁收归国营。可参看当时著名的《盐铁论》。

     

    四、汉代兵役制度

    1、全国皆兵制。

    2、兵役分三种:一种是到中央作“卫”兵;一种到边郡作“戍”卒;最后一种在原籍服兵“役”。每个男丁都要轮这三种。

    到中央作卫兵,为期一年,待遇优越,来回旅费报销,初到和期满退役,备酒宴款待,平时吃穿,皆由国家提供。

    到边郡作“戍”卒,为期三天,但一切费用自理。秦国未统一六国前,各国边境都不远,问题不大,可统一后,该制度未及时调整,遂直接导致陈胜吴广起义。(注:可见秦国在统一之后,君臣均有懈怠。)汉代灵活变通,戍边可以交钱免戍,一天出一百钱,三天三百,政府把钱收上来后,雇人去,皆大欢喜。

    在原籍服兵“役”,每年秋天集中操演,谓之都试,为期一月。国家有事,则临时召集。各地根据地区特点,分训各兵种,如:骑兵、水师之类。

    3、力役:每丁每年一个月,给国家做义工。较苦。可出钱两百免役。

    4、中央卫兵有两支:一称南军,一称北军。南军是皇宫卫队,北军是首都卫戍部队。南北军合计不到七万人。

    5、民间还有义勇队,即志愿兵。都是有钱人家,特别是边境家族,平日在家骑马射箭,盼国家有事,打仗立功。如:有名的陇西李广家。

  • 金庸著作重读之感想

    一、书剑恩仇录(2012年)

    今年重读之后,觉得里面的人物刻画很肤浅,里面的乾隆如果是20多岁的青年,倒也罢了,但书中说已40多岁,举止言谈则太浅薄了。故事也较平淡。后来,看了一下,原来是金庸先生的第一部小说,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倚天屠龙记(2012年)

    重读之下,果然对很多人的评价,就不一样了。

    谢逊:印象中瞎眼而狮狂,如今却认为该人物文武兼备、有情有义、有佛性、具大智慧。

    鹰王殷天正:组织能力超群,对明教忠心耿耿,绝对称得上护教法王的称号。

    杨逍:天赋极高,英俊潇洒,用于光明使者是非常合适的。

    范遥:决毅狠辣,识见博杂,光明右使潜伏、执法均为合适。

    紫衫龙王:心胸狭隘的小丫头而已,不值一提。

    蝠王:单一方面的具顶级天赋的技术性人才。

    五散人、五旗使都各按特点。

    综上,可见明教人才济济,教主阳顶天识人用人都是不错的。

    张无忌:人是好人,却不是个领导人物,虽武功极高、位高权重,对其评价不高。

    张敏:倒是敢爱敢为,机敏迭出,靠着父兄、夫婿权势,可有大作为。

    周芷若: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心机深藏,是个人才,只是小时候德育不够。

    殷离:痴丫头一个,呵呵。

    小昭:还是个小姑娘,未来心智发展尚不清楚。

    胡青牛:好像好几本书中,都有类似的人物,如笑傲江湖里的平一指。

     

    三、射雕英雄传(2012年)

    杨康:重读之下,觉得其人也很不错。虽然完颜洪烈是其杀父仇人,但对其却是18年如一日的亲爱有加,在其整个人生观中,他就是完颜康,金国的皇孙。他的行为正应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相对来说)。杨康这个人,除了这个“大节”之外,是很值得称道的,有手段,有心机,行事果断,在完颜洪烈的影响下,已然成长为一个极具领袖气质的英雄人物。对穆念慈也是一心一意,身为金国皇孙,身边美女如云,这也算很难得了。

    郭靖:其人印象中极笨。重读之后发现,却非其然。此人早先师从江南七怪,武功杂驳,仅一二位适其天赋;及至马钰教导,内功修为日进后,武功几欲并肩七怪;后得洪七公垂爱,授之降龙十八掌,此功最合其本性,武功大增;最后结交老顽童,世人难会之左右互搏,九阴真经武功,均是一学就会。

    黄蓉:精灵聪智,天资极高。感觉她选择郭靖,最重要看中的是可靠。母亲早亡,父亲又是那种闲情飘逸的老庄之辈,内心一直有一种惶恐和不安。

    穆念慈:中国传统女性中的一个典型。有情有义,痴心一片。有儿女情爱,也不忘民族大义。估计金庸也考虑到这一点,才续写了杨过,穆念慈泉下有知,也可以告慰了。

    东邪:在促成陆冠英和程瑶迦的婚事上,很对个人胃口,是一位有着卓然见识的世外高人,无视各种陈规陋习,特立独行。而且带徒弟很成功。

    北丐:丐帮里有无数有气节的英雄人物,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籍籍无名,值得钦佩!宋朝这个文弱年代,居然出了这么多的有气节的人物,真是让人感慨!

    西毒:以前就认为是个坏人。如今看来,觉得他倒也不是一个恶人,属于私利心比较重的人。

    南帝:这个人的心胸不够宽广,的确不是帝王的良好人选。相比之下,铁木真想的从来都是,只要蒙古人都联合起来,就能够让所有蓝天覆盖下的地方,都变成蒙古人放牧的草场。

    李萍:这次重读射雕,感觉特别想说一下的人物就是李萍,郭靖的这个妈,很了不起!对儿子的教育,对大节的把握,非常的到位,是一位有骨气、有志气的英雄妈妈!可以说,虽然郭靖的武功传自众位高人,但根源的品质,却是来自这位母亲!

    当中又隔了些时日,期间读完了三部,要想写一些评论的心似乎淡了不少;为书尽本帖,就脑中记忆,写一些文字吧。

     

    四、神雕侠侣(2012年)

    “情”是小说的特点。

    杨过无视世俗、不计年深,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真爱,可谓情之神。

    小龙女心中只有过杨过一人,可谓情之仙。

    武三通可谓情之疯。

    李莫愁可谓情之怨。

    陈瑛可谓情之雅。

    陆无双可谓情之俏。

    郭芙可谓情之惘。

    郭襄可谓情之莲。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对神雕中的郭靖最好的诠释。这也是杨过之后人生的价值走向。

     

    五、天龙八部(2012年)

    乔峰:此人可谓金庸笔下第一英雄。英雄盖世,豪气冲天。

    虚竹:福泽深厚,心性纯真。

    段誉:聪慧注心,仁义正直,博学多识。

    只是此三人为何家世要么威名显赫,要么英雄无双?书中美女也均花出名门。

    阿朱:要追像乔峰这样的英雄人物,就是要阿朱这种类型,倾慕者,追随者,还要有一定的机遇。但最需要具备的品质,是那种痴痴而又坚定的追随,即使天下的人都抛弃这位英雄,也要毫不动摇地追随。粗略想来,貌似许多英雄人物,身边都有这样的女子。

    王语嫣:相对阿朱,王语嫣是一朵空谷幽兰,静静地伫立在那,淡淡地散发着似有似无的清香。非若段誉这样的儒雅俊士,不能护其全、得其妙也。

     

    六、鹿鼎记(2012年)

    韦小宝:非主流形象的英雄人物。市侩、有胆魄、有手段、有情有义。

     

    七、飞狐外传/雪山飞狐(2013年)

    胡斐:挺喜欢这个性情豪爽、武功真实的小伙子的。

    程灵素:智女,爱人之决烈,让人敬佩感慨。

    袁紫衣:悲情人物,思想的束缚者,让人叹息。

     

    八、鸳鸯刀(2013年)

    不知所云,完全不能体现金庸先生的水准。

     

    九、白马啸西风(2013年)

    写得比较单薄,也不能体现金庸先生的水准。

     

    十、碧血剑(2013年)

    归二夫妇:武功固高矣,然见识不分,心胸亦狭。为一子而罔顾国家大义,诚不可取也。

    袁承志:人品正直,先国事而后家仇,不枉袁公之子也。然李闯之大举,其志不在将军,而在草莽;自成兵败西安之时,其志又不在御清,而在避难。由此可知,其承志,是承报父仇之小志,而非承其父抗击外侵之大志,胸中格局太小矣。

    木桑道人:平日里玩世不恭,见掌门铁剑,即愿承死,心中有信念,却无善恶之通便,实为可惜。
    读完本书,发现后面有很长的篇幅,都在讲述的袁崇焕。

    袁崇焕:书生投军,有胆有识,正直为国,有社会活动能力,成功感召赵率教;少年得志而军权日重,杀毛文龙等专权,政治上缺乏成熟度,招崇祯之忌,死于非命。 相对而言,宋之杨家将锋芒则收敛地多,所以君不忌而臣忌,四郎投敌仍恩宠不失;另一面可见宋真宗赵恒比之明思宗朱由检心胸要开阔得多。

     

    十一、笑傲江湖(2011年)

    这两天,重读金庸的《笑傲江湖》,对于人生,有了更贴切的感触。

    令狐冲对小师妹的全心牵系,在小师妹离心而去时的,那种断肠落寞……可是,最终,他还是找到了任盈盈,而任才是更适合他的。

    在书中,我就在想,像岳灵珊这样的姑娘,之前喜欢令狐冲也是因为没有接触太多的男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样的。当她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成熟, 对自己的另一半必然有各种要求,比如,要求令狐冲不要喝那么多酒,要他事事顺自己心意,等等。可是,生性豪迈、性情不羁的令狐冲,哪里是这样的对象。等出现了个林平之,此人从小娇生惯养,与岳灵珊的童年成长,都是一般的百般呵护,两人在此,是有共鸣点的。

    而且,一般女生,都会将自己的另一半,对比自己的父亲,而在这一点上,林平之与岳不群,相比令狐冲有太多的相像了,城府深邃,不露表面,内心对目标有着惊人的执着,聪慧且自视很高。

    这次重看,主要就是为了考究人生。包括桃谷六仙,以前认为就是神经病,现在重新来看,原来现实生活中,最接近的对应人群,应该讲得是大学里的教授等高级知识份子。

    至于老婆的问题,从我刚才的感悟中,就可以看出,无论林平之出不出现,其实岳灵珊和令狐冲都不是一类人。
    而反观令狐冲接下来身边出现的女人,首当其冲的是仪琳小师妹,令狐冲拔刀相助,宁可自己性命不要,也要就她这个初次见面的半同门师妹,英雄侠气尽显,这个涉世尚浅的小姑娘(与其说是尼姑,不如说是姑娘),于是乎深深地在心里印上了他的身影,不可拔也。然而,我个人认为,仪琳小姑娘,是因为受到令狐冲的强烈吸引、感染,这种爱慕,并没有什么根基,虽然很纯粹,她和令狐冲从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综上的两种女孩,其实都不适合令狐冲的。现在我才看到,令狐冲刚接触任盈盈,学琴,然后随师傅离去的这一段,之后的感悟,待续吧。。。。。。

    (待续)

  •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书笔记(一)

    读叔本华这样的哲学大家的著作,是要认真投入和思考的,现在在南京培训的会场上,不得不戴起耳塞,让外部环境飘逸着音符,读起,才有了一丝深入和独立。

    刚读了《叔本华美学随笔》中论思考的第一、第二小节,不得不先停下来,做一些归纳和提炼,否则与叔兄的教诲便有所偏离了。

    第一小节中,叔兄谈到,凡知识均须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整理提炼,方能真正为自己所掌握,而思考本身却不是想有就有的,往往来源于利益的驱使,亦或本人就有思考的天赋。由此,也联想到以前认识的极少数人,好像思考对于她们并不存在,或很少很偶然才能产生。如此,是很难拥有一些深邃的思想的。

    第二小节中,叔兄提议,大家在思考时,不要将目光仅限于书本,而应将目光放在真实的大自然和社会中,世事人生才是我们应该去真正研读的,书籍作为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可以为我们借用,但不是真实的世界。就好比古人说的,“尽信书,不如不读书”等。

    第三小节,叔兄更明确提出了,不要去吃别人嚼过的残羹冷炙,而要像一颗种子一样,把思考种植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里。思想要从自己的内心出来,独立地站在大地上。

    在读第四小节时,不由让人联想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理论要和实际结合,知识要和劳动结合起来。由此看来,一名从小读书长大的学子,要有所作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跳入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洗去别人的思想,去重塑自己的思想,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

    读第五小节的时候,又突然想起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人的头脑就像一座仓库,乱堆的知识没有任何用处,只有取放整齐的仓库,才能给我们提供力量。他还很推崇人要有独立的思考,这些与叔本华的思想都是相符合的。事实上,我们反观社会,可以印证的事例比比皆是,但也不能就说,这种思想就是真理,因为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亦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而所有物质都是在运动中的,既然本体在变,内在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未必不在变化。对于其它思想和书籍,我们要经过独立的思考,对于叔兄的书籍和思想,亦要如是。

    很多基础一般的人,掌握了实际社会或自然中的东西,很有力量。在自己独立的世界中,已经建立了无数高楼大厦的知识分子,却总是喜欢待在自己建造了十几年或几十年的象牙塔中,并不出来,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相当一批科研人员,在财富积累等象征社会认可的指标上,并不得意。事物总是有多个方面的,但可以先谈谈对立的两个方面,选择了融合现实,往往流于浮躁;选择了居隐,则常常不能闻达于诸侯。那如何选择呢?借用叔兄在前面某一节中的言语:“听从自己内心守护神的指引,亦即自发、独立、正确思考,去掌握能够找到正确路向的罗盘。”

    思想体系的形成,就好像现在很多玄幻小说里描述的那样,积累,锤炼,再积累,再锤炼,不断地加进新的,再压缩提炼,经过多次这样重复,提升一个层次,这样不断地提升下去……

  • 《天堂午餐》观后感

    http://www.56.com/u58/v_NTk3NzU2MzE.html

    好片!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几年,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于父母,觉得有时间就多陪陪他们,下午去公园帮他们拍了几张照,晚上再说了会话才回来,呵呵

  •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正解

    原文: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解文:简单的说,就是孝顺主要要看子女的孝心,而不是他能回报父母多少物质,如果用物质衡量,家贫的就没有孝子了;淫,却是用行为来衡量,而不是内心的念想,如衡量念想,则世上没有不好的人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