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心灵红旗

  • 屁股决定脑袋

    这些天想起以前同事说过的“屁股决定脑袋”,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为了更好的理解,百度了一下,然后在百度百科找到了下文,觉得写得不错,特别是里面的几段古文,很有道理,以前也没有读过。于是,摘抄如下:

    屁股决定脑袋,用文明一点的说法叫做“位置决定想法”。一个人坐什么位置,往往决定了他思考的角度和范围。一个国家主席考虑的自然是天下大事,某个县的一把手跟二把手不和,他是不会去关心的;一个公司的老板,考虑的就是公司如何发展,如何增加利润;而业务员考虑的就是如何创造更多的业绩,增加自己的收入。

    所以,要想跟某人打交道,先要知道他想的是什么,他最关心的是什么;而要知道他最关心的是什么,那就先要看他在什么位置上,从他的角度去思考了。《鬼谷子》云:“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是也。在这里,说读“shui”,音同“税”,是游说、说服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想说服“人主”,也就是老板,你的见解必须得新鲜点儿,因为老板每天听到的说辞太多了,而且也很忙,如果你讲的陈词滥调不能在几句话内打动他,他就没耐心再听下去了;可如果你想说服的只是个“人臣”,也就是打工的,那就必须谈 点跟他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口口声声企业发展如何如何,是得不到“人臣”的共鸣的。这句话是在火车上认识的一个在青岛工作的MM给我说的,当时记忆就很深 刻,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错,是人的错。

    这世上没人一种说辞可以打动所有人,因为每个人关心的东西并不一样。什么叫说服力?就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对方最关心的话题,从而把他变成你的同盟者。“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这些道理,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用得到。易中天说贾诩算无遗策,就是因为他看透了人。

  • 孩子教育的一些内容准备

     

    故事

    1、《谁是最强大的勇士》故事

    孩子,这则故事前一阶段在放给你听的过程中,让爸爸觉得很有道理,等你长大了,爸爸慢慢讲给你听。这则故事主要要表达的观点是:最强大的勇士不需要皇冠(职位、金钱等)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2、快饿死的人——馒头;快冻死的人——棉衣;快渴死的人——水。

    孩子,这三组文字,爸爸是要告诉你,别人需要什么比你拥有什么更重要。

    3、西北风——让人把外衣裹得更紧;太阳——让人打开心扉。

    孩子,这两个对比反映了,在做思想工作时,和风细雨比狂风暴雨要有效得多,方向才对。

    4、朗读《羊皮卷》

    这是思想的《易筋经》。

    5、《黄生借书说》

    等你再长大些,爸爸带你去图书馆办张借书证,书非借不能读也,呵呵。

    6、幸福在哪里?

    两只小狗去问上帝,幸福在哪里?上帝说:幸福在你们的尾巴上。一个小狗就一直试图去咬住自己的尾巴,可总是差一点点,于是就一直在原地打转。另一只小狗朝着前面拼命地往前跑,因为它知道,只要不断向前,幸福自然就会跟着来啊。

    7、蒲公英精神

    这是小时候爸爸的妈妈跟爸爸经常讲得两个故事之一。风一吹,蒲公英的种子吹到了各地,无论吹到哪里,它就在那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都要有蒲公英一样的坚强的生存能力。

    8、狮子精神

    这是小时候爸爸的妈妈跟爸爸经常讲得另一个故事。小狮子长大后,狮妈妈就把它带到山坡上,然后一脚把小狮子踢下去,小狮子刚开始还会爬上来,不过狮妈妈会继续把它踢下去,直到小狮子自己独立去生活。食物有限,小狮子如果一直跟着狮妈妈,两个人都会饿死,狮妈妈只有狠心把小狮子踢出去,才能都活下来。

    9、小马过河

    牛伯伯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只有自己去试过才知道。每个人都有差异,独立思考并加以尝试。

    爸爸不断搜集一些好的故事,把它传到网站上。愿你在未来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相对竞争优势的培养

    • 谈判能力
    • 独立精神

     

     

  • 君子修身还要齐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主要是针对个人的。这个是基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平日里也关注的比较多些。

    有了家庭之后,原本的两个家庭便接触在了一起。两个家庭都按照各自的模式运行了几十年,很多想法、价值尺度在家庭成员中都形成了一定共识。现在生活在一起,对一些事情就容易产生不同的意见。

    那么,怎么办呢?

    相处的第一个基石,是尊重。尊重彼此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允许别人不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尺度在为人处世。在出现一方的行为影响到另一方的时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地妥善提出。同样,在发觉自己的言行影响到别人的时候,请收回自己的双手。

    第二个基石,是爱。夫妻双方的爱,是两个家庭结合的缘由。那么,遇到一些摩擦时,也需要双方用爱来润滑。机器之间的碰撞是正常的,可是有了润滑油,就不会有事。当然,孩子就是爱的结晶。

    第三个基石,是沟通。俗话说:话是开心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而有效的沟通,一来需要彼此的倾听,二来需要控制彼此的情绪,三来要时刻明确大家是否在说同一件事。

    第四个基石,是宽容。圣人为什么称圣,是因为超凡入圣。我们是凡人。凡人就有很多缺点。这些缺点,在彼此还有一些距离,了解的时间不够长的时候,很难被发现,或者刚开始,因为晕轮效应,也看不见。而且,这些缺点往往跟了每个人很多年,也不是一时一刻能够改,甚至于改不掉。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家庭成员的 宽容。就像马伊琍说的,“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尊重、爱、沟通、宽容。有了这四大基石,想来家庭能平顺很多。家也就大约能算齐了。

  • 权衡一件事情要不要做

    权衡一件事情要不要做时,重点应该考虑的,应该是这件事情值不值得我们去做,而不是难不难。

    因为去做了,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慢慢的也就变成了我们的一种能力。

  • 话说水无常形

    话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今天飘下了第一场雪,虽然不算大,但中间有段时间,还多少有些鹅毛的感觉,下得还有些密集。雪从天而下,落在了眼前的池塘里。

    池塘里的是水,天上飘的是雪,当中还夹着有些雨。

    于是,联想起“水无常形”这句话。

    水、冰、雪、雾、霜、冰珠、冰雹、水蒸气、云、雨。。。。。。主体都是水,可是外形各不相同,它的存在形式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

    七匹狼有句广告词:男人有很多面。大约也有些这个意思。

  •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选择

    你可以选择退缩,也可以选择进取(退缩意味着沉沦,进取意味着希望)

    你可以选择请别人给一个平台,也可以去创造一个平台给自己(别人给的平台也都是别人自己创造的)

    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

    记得前面自己的一篇文章,写过

    人生的意义是创造出来的

    那么,是不是可以勇敢一些

    就像跨越游戏里那样

    你跨啊,跨过去

    未必就是万丈深渊

    相反

    往往是另外一片天

    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相信自己

    就算是荆棘密布

    自己小心从事

    也能有所作为

  • 观《匹诺曹》后段有感

    《匹诺曹》看了最后几集,看到了片子中要宣扬为人处事要守住心神、恪守事实、秉承公道的一面。

    崔仁荷,是先天的比诺曹,一说谎就会被人发现,这是有“体质”上的约束。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会有这种“体质”呢?

    奇河明,能够放下内心的仇恨,包容和爱身边的人,客观地报道,而不偏狭,值得赞扬。这也跟仁荷为了爱和维护真义,不惜牺牲自己前途的壮举分不开的。在生活中,要尽量用爱,而不是仇恨。

    徐凡潮,为了维护公义,不惜牺牲自己优越的生活和未来,和妈妈共同承担,是个有担当的好男儿。
    宋车玉,当年的妥协,换来了优厚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把良心藏到了内心深处。14年后,运用多年的老到经验,终于使得真相大白。

    朴罗莎,女强人,更是伟大的母亲。她不惜伤害他人的行径,固然让人不齿,但她为了儿子的清白,情绪失控,在狱中,还在担忧着儿子是否睡得不舒服,让人感动。

    评注:

    在现实中,崔仁荷的角色很普遍,没有过高的才能,说句谎话就会被人看穿,相貌也很普通。片子所宣扬的,就是只要恪守本心,认真工作,认真生活,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

    奇河明的角色也很普通,在工作生活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仇人”,如果我们遇到就封杀,那么也就会失去自己的“真爱崔仁荷”(幸福)。

    徐凡潮这样的富二代,生活优越,很容易,没有普通人的艰辛,同时也很难找到什么阳光的人生目标。小徐能通过短信这件事,勇于放弃自己所拥有的生活,去和妈妈一起承担,实际生活中有没有我们暂且不论,就片中角色来说,很了不起。

    宋车玉这样的白领,能走到高位,难免会有些“过去”。被深埋起来的良知,很少会有片中这样的机会,重新绽放,也只能通过影片再推动一把,让它从内心深处,再走出来一些。许许多多的宋车玉这样略微绽放一点,整个社会就会明亮很多。

    朴罗莎的想法也很朴实,主要就是为了儿子和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更优越。对国家也是觉得贡献了很多,自己也有能力有实力摆平所有的问题。可是这个世界除了高层的力量,还有民心(公心)的力量,而这个比高层的力量大得多。(话说如果不是整支团队得力的话,也告不倒朴妈妮,有钱有势确实威力无比。)

    韩剧拍到这个份上,也怪不得能允许在国内如此大放光彩了,这比枯燥的德育要有效得多。以前看过一部《大长今》,也很有教育意义,很值得一看。

  •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一、明太祖朱元璋

    (一)1328-1344年 童年

    元朝末年,税赋横飞。(注意:并未出现流寇四起 – 也许税赋之后,还是可以生活的)

     

    (二)1344-1347年 灾难

    1344年初,山东河南黄河大水,淮河沿岸瘟疫旱灾。

    朝廷赈灾,官员贪腐,天灾加上人祸。

    百姓饿死。(注意:百姓依然没有起而造反 – 也许老百姓想,这主要是天灾,怨不得朝廷)

    朱元璋父母兄弟饿死。其时17岁。皇觉寺出家。

    淮西河南云游。开阔眼界,结识豪杰,加入明教。心灵从少年成长为战士。

     

    (三)1351年 农民起义

    1351年,征黄河沿岸17万民工修河。

    官员拉壮丁(徭役,给钱者免),克扣修河工钱(民工无法养家),克扣民工口粮(民工无法活己)。至此,民不得不反矣。(注:没有廉政的政府,再正确的事也能酿成大祸。民善可欺如静水,载舟;欺之太甚,忍无可忍,则民怒而反如波涛,覆舟。)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反。一年间,暴动几十起,数百万人反。(注意:此时,朱元璋依然没有反,毕竟风险极大。)直至,官员杀老百姓以充起义军,开始威胁到朱元璋。恰时,汤和来信。

     

    (四)1352年 踏上征途

    濠州,郭子兴亲兵。两个月后,擢九人长。后升任义军总管(办公室主任)。娶子兴义女马氏。

    濠州四帅内讧,孙德崖扣郭子兴,朱元璋救出。(注:朱元璋一路忠心耿耿、能力成长很快。)

    后遭郭子嫉,禁闭,马氏怀饼送食,后放出。(注:如果没有马氏,郭家那关是很难过的。)

    请求出征定远,克。连克怀远、安奉、含山、虹县。(注:攻取了5地,有了一定资本。)

    回老家钟离,招直属队700人。归建后,辞职单干。仅留24人(内有徐达、汤和、周德兴)。

     

    (五)1352-1354年 储蓄资本

    1352年,定远招兵1000。

    智编张家堡3000兵。

    夜袭横涧山,增兵至2万。整编,加强训练,严格纪律。精兵。

    定远冯国用、冯国胜(即:后横扫蒙古的冯胜)投入麾下。

    李善长来投。

    1353年,花云来投,率千骑突破敌阵。元璋占滁州。后,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来投。

    此时,朱元璋26岁。

    濠州,郭子兴被挤,来滁州。朱元璋将3万精兵指挥权交郭子兴。(注:全军都是元璋所招、所练,各级将校都是元璋所任,所谓指挥权交郭不过像是CEO,真正的所有权还是在朱元璋手里。)

    滁州人多粮不够,元璋攻驻和州。濠州,孙德崖粮困,来投和州。郭子兴不能容,带兵欲擒之。元璋纵走。郭抑郁,一个月后死。郭子兴子郭天叙任都元帅,郭子兴妻弟张天祐任右副元帅,朱元璋(军队的实际统帅)任左副元帅。(刘福通封)

     

    (六)1355年 霸业的开始

    集庆(南京),王气之地,附近产粮区,有运河之利,商业中心。

    冯国胜(冯胜)有勇略,提议渡过长江,占领集庆。但无水军。

    俞通海来投,原为江盗(明史谓之水军头目)。召集上千小渔船,先攻采石,再破太平。

    (注:当时元朝疲于应对各地起义军,无暇顾及规模尚小的朱元璋。)

    1355年8月和9月,两次攻击集庆,均败。郭天叙、张天祐战死。朱元璋任都元帅。(注:郭张二人,军队一二把手,居然能全部战死,也没听见攻击部队遭遇伏击全军覆没,实在难以想象是怎么办到的,典型的斩首行动。)

    1356年,朱元璋亲自领兵,三路合击,十天即攻破集庆,改名应天。(注:衬托出明太祖是多么的旷世英雄。)
    当时周边形势分析:东边镇江,元朝军队。东南方平江(苏州),张士诚。东北面,起义军张明鉴。南面,元将八思尔不花。西面,徐寿辉。北面,刘福通(兄弟部队,挡着北面元朝强敌,以致想灭朱元璋者打不到,能打到的不想打)。

    1356年朱元璋攻占应天后,与张士诚大小打上百仗。

    6月有部将投张士诚。朱元璋其时已与徐寿辉交战,为防两面作战,与张士诚和谈,被拒。

    7月,张士诚大举攻镇江(属朱元璋)。徐达、常遇春大败张军于龙潭。

    1357年,常遇春攻克常州(属张士诚)、宁国(身中三箭直至攻克)。

    (注:张军战斗力不弱、人数也多,惨败是因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附注:人物插叙

    张士诚

    1321年泰州生,私盐贩(注:隋唐,贩1石,死刑),推测其:一不怕死、二有钱、三有好友被元处死。

    1353年反,占领泰州、兴化,建都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注:非红巾军)

    元朝脱脱率军百万(实数)伐高邮,“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史)。张士诚坚守三个月,脱脱因馋退兵,士诚名声鹊起,乘势攻占江浙富庶之地,成义军中首富。

    其人无大志向,过于宽大,免江浙赋税。朱元璋称其“器小”。

    徐寿辉

    湖北罗田人,布贩,传极俊、正直,常受元吏欺。

    1351 年刘福通起义路过,寿辉决意反,找两个帮手:一麻城铁匠邹普胜(强人),一江西和尚彭莹玉。宣传明教数月后,在大别山区反(注:属红巾军旁支),攻占罗 田、黄州、浠水,定都浠水,国号天完(盖住大元)。地盘很小,人数千,朝政机构全。邹普胜任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

    1353年,因称帝,元调军数省,攻破浠水,彭莹玉战死,寿辉率军退至湖北黄梅游击,后反攻江西湖南,建都汉阳。黄梅整编时,于每位士兵背后写佛字,意刀枪不入,诚者不死,死者不诚。

    属下四大名将:邹普胜(总司令)、丁普郎、赵普胜(双刀无敌)、傅友德(未有败绩)。部队推重义气(如:洪兴)。

    陈友谅

    1320湖北仙桃生,原姓谢,最低等渔民(饱受歧视),后任县衙文书(依然受歧视)。(注:英雄得不到尊重,渴望伟大的内心,会不会受到浮士德的诱惑)。寿辉军路过时入伍,因有文化、有计谋(厚黑),很快受信于寿辉和倪文俊,被倪提拔为高级将领。

    后倪文俊暗杀寿辉败露,投奔陈友谅(黄州是友谅根据地)。友谅得知赵普胜等诸将保寿辉后,杀文俊,以匡扶之功擢为第一重臣。友谅知人善任、组织力强、很能带兵。

    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罪被杀。丁普郎、傅友德投奔朱元璋。

    1359年,陈友谅已完全架空徐寿辉,控制天完国。

    常遇春

    1355年克和州时投奔,欲做先锋。后采石战中,率先攻入,元璋然诺授之总督府先锋。

    具先锋天赋,善用骑兵突破,选择进攻位置准确,能冷静判断战场形势,自身还是武林高手。

     

    (七)与陈友谅、张士诚大战

    决策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注:低调积累实力)

    决策二:先破陈友谅,再攻张士诚。陈友谅志骄好生事,张士诚器小无远见。攻张则陈必来救,攻陈则张未必。(注:朱元璋识人见识确实深刻)。

    军力对比,陈友谅兵多,训练水平高,水军占据湖北江西,处上游,顺攻。

    1359年11月,常遇春攻克池州,陈友谅欲反攻,事泄,徐达常遇春设伏九华山,大败陈军并俘兵3千。常遇春连夜活埋3千俘虏,并带话陈友谅挑衅。陈友谅大怒,相约张士诚夹击朱元璋。

    1360年4月,朱元璋部下胡大海攻克处州,访得隐士叶琛、章溢、刘基。

    1360年,陈友谅领兵10万顺江而下,6月16日迅速攻克采石(军事重镇),杀徐寿辉于采石五通庙,登基为帝,国号汉,年号大义。后攻太平(应天屏障),陈友谅水军舰高三层楼,直接搭着靠江的城墙攻入,一举击溃三千守军(守将花云死)。

    应天紧急会议,大部分主张逃跑,另一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唯刘基认为陈友谅兵锋虽盛,然取采石、太平较易,兵骄,可诱敌深入,避开水军对战,用陆军设伏,击 败他有很大的可能。(注:刘基应该是勘探过应天地形,提出了具体作战计划,否则仅凭空话说服不了朱元璋,也堵不住众人的嘴。)

    (注:创业的 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身边的“谋士”会出各种主意,有对有错,最重要的,是看领导是否英明,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谋士”们是很乐意出主意的,主意对, 采用了,是功臣,未采用,证明自己有先见之明,主意错,最多换个老板。所以,老板不英明,企业早晚歇菜,再大也会倒。)

    朱元璋纳刘基计,设伏龙湾,杀敌20000,俘7000,获大小战船数百艘。陈友谅败回江西。

    陈友谅造三层战船,上两层均可跑马,底层划船,且隔音良好,不受战况影响。

    1361年始,陈朱两军多次水战,陈胜多。

    赵普胜,优秀将领,视陈友谅兄弟。陈友谅为加强权力控制,杀赵普胜。部下从此开始离心。(注:打败仗不可怕,曹操赤壁一战损失惨重,但后续工作很到位,仍不 失强国地位。杀忠臣,功臣,老臣,虽得一时之利,然人心会逐步溃散,以至一败涂地。所以领导人的修德很重要。)洪都(南昌)将领叛归朱元璋。陈友谅未出兵。

    1363年2月,张士诚攻安丰(安徽寿县,其时韩林儿和刘福通均在城中)。

    1363年3月初一,朱元璋援安丰。3月13日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救出。撤回应天途中,张士诚不断小股骚扰。朱元璋决定进攻庐州(合肥)。徐达反对。

     

    (八)灭陈友谅

    1363年4月,陈友谅举国60万攻洪都(朱文正、邓愈镇守)。

    朱文正,朱元璋亲侄子。镇守洪都,整日饮酒作乐,军事布防交下属办理。(注:从后面的将领布防来看,朱文正应该早就和朱元璋商量过应敌之策。)

    4月24日,首攻抚州门,三日未下。27日,大战,未克。5月初八,选攻新城门,未克。6月14日,改攻水关,未克,又攻土步门,未克。(注:书中说朱文正未求救,如确实,则只有一个可能,朱文正事先已和朱元璋商定对策。)

    7月6日,朱元璋集兵20万,往攻。对攻过程略。陈友谅大败,退守鄱阳湖西岸。左右金吾将军率军投降朱元璋。陈友谅下令,凡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将领,就地处决。朱元璋得知后,下令,凡抓到陈友谅的俘虏,一律优待,然后放走。此两令,直接破灭陈友谅军心。

    8月26日,陈友谅逃,死于途中冷箭。

    1364年1月,朱元璋即吴王位。

    1364年2月,主帅张定边携陈友谅子陈理降。

     

    (九)灭张士诚

    1365年8月出兵攻张士诚。不到半年,攻占徐州、盐城、泰州、高邮等。

    此时,朱文正因论功不公欲反,后禁闭至死。1370年其8岁儿子被封王。

    1366年大举进攻张士诚。平江(苏州)围攻8个月下。(注:张士诚和陈友谅都是意志极其坚强的人物,值得钦佩。)

     

    附注:元朝介绍

    元朝开国,军事制度简单实用有力,弓箭武器先进,全骑兵机动性强。屠城,破坏力强。

    欧洲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为“上帝之鞭”(第一个是匈奴王阿提拉)。

    金国全盛有户768万,灭金时87万户,下降89%。

    南宋1223年有户1267万,灭宋时937万,下降26%。

    文弱南宋,虽被灭,但道义文化深厚。代表:文天祥。

    元末起义初期,元军战斗力差,包括最精锐的阿速军。

     

    (十)灭元

    1367年10月,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克山东、河南。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应天称帝,年号洪武,国号明。

    1368年7月27日,徐达攻克通州,8月2日占领大都。

    此时,王保保领十余万占山西、甘肃,丞相纳哈出领二十余万守辽东,云南还有十余万元军,高丽也附元。

    常遇春经保定,从北路攻山西。徐达经漳德,从南路攻山西,汤和为先锋,冒进泽州,遭王保保偷袭惨败。因此鼓舞了元顺帝,令王保保北出居庸关收复大都。(注:王保保可能把战报说得太好,比如:已经击溃了徐达主力。不然元顺帝脑子有问题啊,山西边上有重兵环伺,敢调大军北出。)王保保打算,如徐达不援大都,能攻克最好,如援,就设伏打援。徐达选择攻击太原。(这就是比君主英明的地方了,如果朱元璋认为大都很重要,坚决不能丢,则徐达就只能去做二选一。)结果,王保保回援,战败潜逃。徐达续攻陕西。陕西虽有地利之便,但缺失天时、人和。守将投降。

    1369年6月,常遇春携李文忠率8万步兵1万骑兵北伐,大胜,班师时暴病而亡,年四十。(常遇春的一生,是英雄盖世的一生。)同时,徐达派张温攻克兰州。

    王保保见机用数万步骑围困兰州,10万兵伏定西。明将于光来援,全军覆没。但张温却突袭城外元军,使其后撤几十里。

    1370年正月,大将军徐达自潼关出西安直接攻定西,王保保10万兵全军覆没。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关入沙漠攻克应昌。元军败退。

    1372年,北元军扰占东自吉林,西至甘肃、宁夏北部区域。

     

    附:名将的六个关口。

    1、理论学习关。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即使当年的岳飞,李纲也建议他多读兵法。例外:李云龙类同学。

    2、实战关。不及格的同学会得到一个称号“纸上谈兵”。代表:赵括同学。

    3、冷酷关。心智坚定勇武的修炼。

    4、理智关。不管处于有利或不利的境地,冷静地分析。

    5、判断关。从众多纷纭的信息和意见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6、坚强关。走出内心的阴影区,去寻找光明。

    最后还要有点运气。

     

    (十一)远征沙漠

    1372年正月征虏大将军徐达率军5万为中路,先锋蓝玉(常遇春妻弟),出雁门关进攻和林,意诱敌决战。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军5万为右路,出居庸关经应昌靠近和林,意截断元军后路并与徐达军合击。右副将军冯胜率军5万为西路,先锋傅友德,出击甘肃以作疑兵。徐、李两军为主攻,且意必胜,得意。冯为偏师,意落。

    王保保两次诈败,诱徐达入伏,徐达军死伤万余。李文忠轻装急进,险胜。傅友德在西路七战七胜,俘获很多。(注:徐达、李文忠对阵之敌为元军主力,将领也优秀,西路元军无主力也无名将,故不能说傅友德就多么厉害。)

     

    (十二)建国

    1、鼓励农耕

    凡开垦荒地,即为荒地之主,免三年租税。(注:可见多年战乱,死伤无算,耕地已多有荒芜。)轻犯均发配种地。(注:官员居多。)大大削减各地租税,除江浙。(注:文中称因朱元璋报复江浙百姓支持张士诚。疑。)

    2、发展科举

    唐宋虽有科举,一科仅取几十人。1370年开科举,扩招,开启了明朝文官势力。

    考试分三级。

    第一级:院试。

    区域:州县。考试者称童生。成绩分六等,高等者方能称秀才,其中第一二等才能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称”录科“。

    秀才特权:免除个人徭役,见官不跪。

    第二级:乡试。

    区域:省。三年一次,一般在8月。通过者称举人,有资格做官。第一名为解元(三元中的第一元)。明年2月全国举人京城参加会试,选300人左右为贡生。会试第一名叫会元(三元中的第二元)。

     

  • 影片《亲爱的》观后感

    刚刚看完《亲爱的》回到家中,理一理思绪,把一些看的时候的思考记录下来。

    片头的田鲁纷争,是无数家庭的家常便饭。在生活中,田兄事业遭遇挫折,开始认命,不再奋争,与市井之间混迹。小鲁未挫,积极进取,另寻配偶,小资生活。田鲁两人在结合之初,定然不是如此,必因某种吸引,相爱,走到一起。可是随着长期在一起生活,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逆境,这时,就是对两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等的考验。不同的观念,决定不同的选择,对两个人来说,就意味着分奔离和,同床异梦,凑合着过等等结局。在深圳这样一个高压力城市,田鲁分开是很正常的。

    随着儿子田鹏的丢失,鲁的世界塌方了,世间一片灰暗,没有光明,她本来所追求的理想和生活,一下子都不重要了。这个时候的她,只有找回儿子才是她最核心的意义。田同学也是一样,原本已经失落、自暴自弃的他,已经只想随波逐流,了此一生。可是儿子丢了。“一定要找回儿子。”这个信念一下子激发了他身上动力。无论天南海北、龙潭虎穴,只要有一线可能,就舍生忘死。(片中杨同学说,自己花了很多心血,最后还是田找到了,觉得很失落。如果说杨同学很优秀的话,那田同学在找儿子上,那就是卓越的付出。)

    在寻找鹏鹏的过程中,鲁和现任丈夫的关系遇到了挑战。原本因爱鲁而接受鹏鹏的这位先生,终于因为还要收养吉芳,而压断了最后一根稻草。客观地看,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相对应的,鲁的核心价值是儿子,为了儿子,再多养一个孩子,也是很正常的。所变化的,是形势。形势变了,而相应的人没有转变,出现一些变局,也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了。

    而田鲁之间,因为这段时间,两人核心价值及目标高度一致,关系明显就柔和地很。如果两人能调整观念,未来走到一起,还是有可能的。

    剧情中冒出来的李红琴,是一位淳朴坚强的母亲。记得周星驰有部片子中,赵薇饰演的那个角色,也是一样的淳朴善良。由此可见,在赵同学的内心,有着一股追求这种淳朴善良的心绪。

    综上,余以为,本片压根就不是说什么拐不拐的事,而是在描述家庭。通过这样的故事,来教育大家,生活中,你以为最重要的东西也许并不真的是最重要的。人们要静下那被社会吹浮躁的心,去用心思索,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拥有什么人生才有意义。

  • 读《人为什么活着?》有感

    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从很小的时候,就问过自己,结果从来都是一片茫然。寻寻觅觅,答案也一直不见。

    今天偶尔在左岸读书,看到这篇文章,想来听听作者是如何解惑的。其中,有一段觉得很有道理,这个问题的答案千千万万人想过,可是根本就没有一个大部分人都适用的答案。而且,文中提出,所谓人生的意义是相对的,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寻觅出来的。结合自己这一阶段的思想变化,特别是孩子出生之后,发现确实很有道理,是创造的,而不是本来就有的。所谓的意义,要靠自己去创造出来。

    多读书,而少娱乐,是有道理的。多交流,无论生活中,还是网上。使人成长。感谢作者彭瑞林,使我解惑。

    原文链接:人为什么活着?|左岸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