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心灵红旗

  • 碳水化合物

    1、产生能量和储存能量主要依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而蛋白质主要负责身体的成长和修补。

    2、糖的来源很广泛,形式很多。不仅仅是谷物和根茎类作物,纵然是动物的肉和内脏,也都能提供糖。

    3、乳糖酶是否缺乏,主要取决于吃的食物、人种和家族遗传。

    4、半乳糖和果糖要先转换为肝糖原,然后才能被身体所用。

    5、牛羊能够将纤维素转换为葡萄糖,人类缺乏相应的消化酶,可以利用其改善肠道健康。

    6、水果干的糖含量很高。如:450g金黄色葡萄干含糖约300g。

    7、精制的糖尽量不要吃。它就好比是木桶的一块板,虽然很长,但是不是一只均衡的木桶。从天然食物中摄入的糖,就好比是一只小木桶,本身的营养就有一定的均衡性,这样的食物汇集起来,更易达到营养摄入的整体均衡。

     

  • 《给孩子的古诗词》节选

    从图书馆借来叶嘉莹先生的《给孩子的古诗词》,晚上给孩子通读了一遍,以期给她留下一点感觉。通读之后,从中节选了一部分自己喜欢的,收录如下: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饮酒二十首》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二首》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钱唐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春日》

    (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其一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定风波》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梦令》其一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其二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诉衷情》

    (南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 消化系统

    1、胃液的分泌受哪些因素控制?

    1)感觉。想象、味觉、视觉、嗅觉引起脑部反应,从而刺激激素分泌(如:胃泌素),进而活化组织胺,使得胃液分泌增加。

    2)食物。食物通过化学作用也能刺激胃液分泌,特别是:肉汁汤、餐前酒等,在餐前食用,能促进食欲。

     

    2、为什么胃没有把自己消化掉?

    1)粘液依附在胃壁上,能中和酸性物质。

    2)胃壁细胞大多属弱碱性,而胃蛋白酶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下无法产生作用。

     

    3、胃里盐酸的作用

    1)杀菌:杀灭食物中的、生长在口腔中的、饮水中的大部分细菌。

    2)帮助消化: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使之更易消化。

    3)激活胃蛋白酶:将没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原激活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其提供了适合其作用的酸性环境。

    4)促进铁和钙的吸收:跟钙离子和铁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盐,进入小肠后容易吸收。

    5)激发胰液分泌:因进入小肠的食糜呈酸性,就会刺激小肠分泌促胰液素,该激素经血液循环到胰腺,从而激发胰液的分泌。

     

    4、胰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1)碱性物质,如:重碳酸盐离子(十二指肠也分泌)。它可以中和来自胃部的盐酸,使十二指肠液变成碱性,这样酶才能正常运作。

    2)胰脂肪酶。分解脂肪。

    3)胰淀粉酶。分解碳水化合物。

    4)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5、为什么胰没有把自己消化掉?

    胰蛋白酶在胰脏被分泌出来的时候,是没有活性的。它要进入十二指肠后,受小肠里李氏腺窝分泌的肠激酶活化后,才能分解蛋白质。

     

    6、胆汁的运作机制及重要性

    1)胆汁由肝脏产生,储存在胆囊,并在胆囊进行浓缩。

    2)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其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肪等,刺激小肠分泌胆囊收缩素,该激素经血液循环到胆囊,胆囊开始收缩,挤出胆汁到十二指肠,进行消化分解。

    3)如果肝脏不能产生胆汁,或者胆囊及导管堵塞,致使胆汁无法进入十二指肠,那么,脂肪的消化将非常困难。同时,这些无法消化的脂肪还会在食物表面形成隔离层,使得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其他营养素的消化也受到影响。未被消化的食物进入大肠,会滋生许多不需要的细菌,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如:肠胃气胀、腹泻等。

     

    7、食物被小肠消化吸收后去哪里了?

    1)脂肪的分解物。经小肠吸收后,进入乳糜管,跟着淋巴液,沿着淋巴管汇集到位于脖子的胸导管,再随着淋巴液一起汇入静脉去心脏,再由心脏经血液循环去全身,后来进肝脏的时候,是进的肝动脉,而不是静脉。

    2)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物。经小肠吸收后,进入门静脉,跟随血液送去肝脏。

     

    8、多喝酸奶,改善肠道菌群,有益健康。

     

  • 《美丽心灵》观后感

     

    1、这是一部有感觉的电影。

    看本片的时候,我的思绪完全沉浸在片中,以致接听电话,都感觉魂魄还没有回到自己身上。能使自己产生这样感觉的电影,屈指可数。

     

    2、有三个境界:学会、领会、感悟

    1)学会:学会老师教的;

    2)领会:领会老师的弦外之音;

    3)感悟:感悟自然、社会各类现象。

     

    3、灵魂对话

    能够感悟的人,都会有一种灵魂对话的感觉。

    对话的对象可能是一本书。记得小时候读书,有几次读到夜里,好像书中的作者,就坐在边上,和我在聊天,当时觉得蛮怕人的,赶紧就合上书睡觉去了。对话的对象也可能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树。

    对话的对象也可能是自己的内心(反观内心)。分离出一个客观的我,站在一边,观察坐在这里的我。那个客观的我,不必顾忌坐着的我,有哪些主观的东西,只是客观地观察和分析。约翰纳什教授,就是通过这种自我的灵魂对话,观察和分析现实和幻觉。当无法消灭幻觉的时候,学习和幻觉如何共处,并且学习依靠别人来辨别。

     

    4、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群中,有一些人,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和外界的沟通存在障碍。

    其中严重的,已经在精神病医院。我们当地一个精神病医院的病人,经常对楼下路过的人喊:嘿,今天天气不错。有时,路过的人还以为认识自己,还回应了几句。可见,精神病人不是不会讲话,而是他的思绪完全都是内循环的,难以和外界进行沟通。能待在医院外面的,都是程度相对较轻的。堂吉诃德是这样。约翰纳什教授也是这样,当然,后来他走出了那个封闭的世界。

     

    《美丽心灵》豆瓣简介: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6029/

     

  • 《心灵捕手》观后感

     

    1、沟通心灵的过程。

    首先是切入。包括5名心理医生在内的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走不进Will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像一个独特的运行轨迹,她的灵魂就在这条轨迹上不断绕圈,灵魂的行走速度,也在不断变化。你要想走进别人的内心,首先你就要沿着它的运行轨迹切入,和她的灵魂保持同一速度前行。Sean是the right man,他走进去了。

    然后是交流。这种交流比较凶险,因为是敞开心扉的,你可能会受到对方的攻击。就像Will通过油画指出了Sean的困境后,Sean大半个晚上都没有睡好。如果不是Sean最后想通了,解开了这个局,那么可能就要轮到Sean自己去看心理医生了。Sean也因此发现了Will博学背后的弱点:他所知道的,都是书上学来的,不是Will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由此终于打开了Will心灵的大门。

    最后是沟通。这是一种共情而非同情,具体可参看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我难过的时候,也是不知所措的》笔记。到最后,Sean也解放了他自己,终于放下了伤痛,去寻找新的生活。解救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灵魂的解救。
    Will也放下了自己,去找回Skylar。

     

    2、父母要尝试做孩子的知心好友(知己)。

    1)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有倾诉的对象。

    因为是孤儿,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倾听Will内心的声音。他极具数学天赋,却蒙尘于世。如果不是他不甘心,而去哈佛做清洁工,怎么有机会解出难题,得到Gerry教授的赏识。如果他不去哈佛学生去的酒吧展露才华,如何能吸引到Skylar这样优秀的姑娘。他的内心很苦。没有人能指引他方向。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寻找机会。而那些小兄弟,虽然关系很铁,但距离做真正的知心好友,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现实中,我们的孩子可能没有Will那样的天赋,可是她总是会有一些独特的闪亮点,或者内心深处会有一些想法,让她烦恼不已,却不知所措。那她去找谁倾诉呢?

    2)父母是最可信赖的人选。

    前些天,和妈妈有过一段对话。她说了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她和爸爸两个人能容忍我发脾气。也只有她们两个才不计较我是否能功成名就。父母是孩子最可信赖的人。如果父母不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必然会有其他人去听。那么,你们觉得是父母倾听好呢,还是交由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去倾听的好呢?

     

    3、父母要思考一些人生问题。

    人生有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去解答。这些问题孩子将来也会遇到,你又能给她什么答案?

    你想要什么?人为什么要学习?学生为什么要考试?等等。

    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真正的人生基础。而这个,哪个老师又会去教呢?

     

    4、没有知心好友要紧吗?

    Will有吗?没有。片子里的人也都没有。说明没有也没关系,也不必过于纠结。

     

    5、可以信任谁?

    信任自己的家人。

    信任对自己袒露心迹的人,只有真的才能打动人心。

    《心灵捕手》豆瓣简介: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656/

     

  • 《房间》观后感

     

    1、男人和女人对待孩子是不一样的。

    在乔伊的心里,无论杰克是怎么来的,他都是自己的儿子,她都会拼命去保护他,给他生的希望。

    而老尼克,杰克只是他和性奴生下来的负担,他要的只是和乔伊的生活。

    乔伊的妈妈接受杰克,因为杰克是她女儿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外孙,无论他是怎么来的,都是自己的亲人。

    乔伊的爸爸自始至终都没有承认过杰克,因为他是女儿被拐骗后生的“孽种”,是老尼克的一半,他恨老尼克,以至于对杰克也无法释怀。

    里奥因为没有罗伯特的仇恨,在他眼里,杰克只是自己女友的外孙,出于喜欢小孩子的天性,反而和杰克处得很好。

    动物世界里,母狮生了幼狮,如果狮王被别的雄狮赶走,新的狮王会把之前那些幼狮全部咬死。这是为了狮群延续的是自己的血脉。在本片中,两位父亲,也许是因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思想上都否认杰克是自己的亲人,认定的是要兼有社会认同性的血脉。

     

    2、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和地。

    房间很小,物资匮乏,信息闭塞,鼠虫出没,除了监狱和集中营,这可能是最恶劣的环境之一了。

    但是,杰克刷牙的时候,妈妈在旁边数数;妈妈带着杰克做各种运动,锻炼身体;按时睡觉,睡前讲故事;生日的时候,自己动手做蛋糕。等等等等。乔伊用爱为杰克撑起了好大一片天地。

    相对应的,现实生活中的不少父母,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他们可能忙于工作,也可能在忙着玩手机。在他们孩子的房间里,也许有着各种玩具和游戏,但唯独没有父母。

     

    3、家人就是要互相扶持的。

    乔伊一出牢笼,就联系自己的父母,而自己的父母无论多远,也是立刻赶来。

    乔伊和杰克在“房间”里精神上相互扶持,悲惨却幸福地生活着。

    乔伊自杀住院后,杰克为了找回妈妈,把自己视为力量所在的头发寄给了妈妈。乔伊确实从头发上收到了力量,这是爱的力量,无比强大,重新点燃了乔伊内心生的希望。而家人就应该这样,患难与共,生死相扶。

    相对应的,现实生活中的多少家人,为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矛盾,争吵不休,不断地用言语在彼此的心上割出伤痕。 放下自己的执念吧,好好相处,好好生活。

     

    《房间》豆瓣简介: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24855/

  • 《史记之项羽本纪》读书笔记

     

    1. 少时学书、剑、兵法皆未成。性情浮躁。
    2. 观始皇游巡时称可取而代之。有英雄豪气。
    3. 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注意:司马迁称其才气过人,绝非头脑简单的武夫。
    4. 会稽起兵时,一人斩杀太守属兵数十百人。学剑未成,都有如此威力,可见确实天赋异禀。
    5. 襄城顽抗,攻克后皆阬之。后与沛公攻城阳,又屠城。对待敌人,残暴。
    6. 杀宋义夺军权。从此自立。
    7. 破釜沉舟,击破秦军主力。项羽一生最辉煌的战绩。
    8. 20多万秦降兵均被坑杀。对待秦兵,心狠手辣。而又能重用章邯三将,却是不凡。
    9. 鸿门宴。张良何以临危不避,誓死相扶?项庄舞剑,项伯何以以身维护?樊哙何以舍身护主?何人何为能得如此英雄相助?
    10. 函谷封关,沛公破咸阳,项羽大怒。闻沛公欲王关中,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项伯夜报后,项王转而许诺。 次日沛公当面陈情,项王举发曹无伤以避责。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进账、沛公逃脱,项王均可立诛沛公而未决。两次大怒,及后文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收美女宝物,司马迁皆署名项羽,而非项王,司马公似以此责之。
    11. 未都咸阳,项羽有地域之分,而无天下之格局。
    12. 天下初定,分封诸王,几乎处处皆反,不知是如何安排的。也未能有安定天下、收揽人心的大政施行。文之不成,单靠武力,纵以霸王之勇,亦疲于奔命矣。
    13. 楚汉之争。

    1)项王率3万精骑,突袭汉军(56万),汉兵死20多万,汉王几为所擒。

    2)汉王收诸军,萧何发关中老弱,复大振。与楚相持在荥阳附近。

    3)离间计,除范增。纪信舍身赴死,汉王得脱,荥阳陷,周苛宁死不为楚将。汉兵扼于巩,使楚不得西。

    4)彭越击楚,项王往讨。汉王得韩信兵,一面派兵助彭越以烧楚粮,一面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

    5)项王定东海后,与汉相持广武。烹太公而分一杯羹,项王欲与汉王单挑以决胜负,均在此时。

    6)韩信举河北,破齐、赵,继破楚龙且军。彭越复绝楚粮,项王往伐,令曹咎等谨守勿战,未听,大败。

    7)其时,汉兵盛粮足,楚兵罢粮绝,汉主动盟约,中分天下,项王乃归还汉王父母妻子。汉王听张良陈平计

    ,毁约追击楚军。

    8)初,韩信彭越兵未至,楚大败汉军。汉王听张良谋,厚封韩信彭越,乃聚兵困项王于垓下。项王兵败身亡

    。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典故皆出于此。

     

    太史公解释何以立项羽本纪:项羽连兵灭秦、分封王侯、施令天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又叹其以

    私智力征天下。

     

  • 收藏网站

     

     

     

     

     

     

     

     

     

     

     

  • 《史记之秦始皇本纪》读书笔记

    始皇生前:

    1、嬴政生于赵国,姓赵。估计是由于秦赵同宗,在赵姓赵,有利。

    2、嬴政即位之时,秦国已相当强大。已据巴蜀河东上党等战略要地。五国攻秦,秦一出兵,即罢兵。

    3、成蟜从未带过兵,年纪轻轻就率军攻赵,未见交兵即反。为何?

    4、相比成蟜事,嫪毐事描述得很细,可信度较强。

    5、李斯《谏逐客书》——为君者之必读。

    6、嬴政能用尉缭谋,而李斯用事,亦为明君之所为也。

    7、“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嫪毐也操国事?而且排在不韦前面?

    8、灭六国,文字很少。连嫪毐事都能详述,灭国之详情非不知也。可能是摧枯拉朽,不堪详述,也可能是为了体现秦军灭国的气势磅礴。

     

    统一六国后的为政举措:

    1、启用“皇帝、制、诏、朕”等称谓,一直沿用到帝制灭亡,影响深远。

    制曰:由皇帝亲手写。诏曰:由皇帝口述的、臣下代笔。

    2、“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戾深、刻削”等字眼,为后世批判用词。“於是急法,久者不赦。”这句是说结果。单从字面上看,只是说急于推行秦法,坐牢久的人也不会被宽赦。从后期的叛乱,我们知道,秦国覆灭的一个重要基础就在“急法”二字。中国的文化,讲究事缓则圆,恩威并施。

    3、以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统一文字度量衡。——高瞻远瞩。

    4、收集兵器、集中管束豪族,从稳定国家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汉武帝也曾下令搬迁豪族。古代家族意识较强(出事也往往灭族),而豪门势力庞大,一旦和地方官勾结,易为朝廷大患。

    5、巡行、刻石、封禅、访仙。——于国虽无大利,却也无大害。

    6、逐北并修筑长城,南取桂林、象郡、南海。此举虽因“亡秦者胡也”而起,然开疆拓土,不世之功也。虽有劳民之虞,但值得做也应该做。后世蒙古、满清也确实侵占中原。及至近代八国联军及日本入侵,长城开始成为一种民族抵抗精神的象征。

    7、焚百家之书,起因为高层的政治斗争。李斯请旨的理由,从秦国的角度来看,还是能自圆其说的。至于违法的处罚,秦律一贯如此严厉。从文告上看,官方还是可以保留百家典籍的。

    8、营造阿房宫。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国家民情,这个工程完全可以不上,或者缓上,实在要上,也可以缩小规模。一来估计当时嬴政的雄心已找不到目标,特别想做一些震古烁今的大事,二来下面的大臣“慑伏谩欺以取容”。

    9、司马迁借侯生、卢生和扶苏的话,指出了嬴政在统一天下后的施政问题。该段文字,为君者应好好警视。

     

    始皇身后:

    1、传位有失,乃至失国。——为后世君主教训。

    余试思四策,然再一思量,又觉不可行:

    1)早立储君。——从君主角度,有利有弊。而嬴政刚愎,不能容储君。

    2)自知不起时,应招储君随侍身边。——病发很急,来不及了。

    3)赐书时,可明示随行大臣。——大臣如泄密,而众公子又在京,易起萧墙之祸。

    4)临死前处理赵高。——赵高忠于嬴政,只是不忠于扶苏而已,这一点,可能赵高一直深埋心中,始皇未知。且高掌符玺,为始皇至信之人,不料其竟敢篡改遗诏。

    2、扶苏有德行,兼有良将辅佐,如即位,秦必不至速亡。叹之。

    3、嬴政遗诏在《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中是有出入的。

    《秦始皇本纪》中原文是“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是嬴政亲写,且未有“以兵属蒙恬”。而《李斯列传》中原文是“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如前者所述,第一,始皇亲自书写诏书并亲封,则始皇对身边工作人员管理得还是很严格的,只因暴病,为赵高所乘。第二,如未写把兵权交蒙恬的话,扶苏即可带30万精锐回京奔丧,则侧面证明始皇默认其太子的地位。

    如后者所述,第一,赵高在始皇生前,即能代拟圣旨,兼掌符玺,说明始皇亲信其到很深的地步。第二,移交兵权,独自奔丧,则扶苏与众公子无二,说明始皇并没有确立哪位公子即位,可能采用公议,而非其指定。

    根据始皇绝不肯放权的强烈个性,个人认为,前者的可能更大一些。

    4、胡亥:

    1)虽为秦二世皇帝,但司马迁认为其行不配单列本纪,只作为嬴政后裔,列在始皇本纪后。

    2)始皇后宫无嗣者殉葬,工匠封葬。——前文所述,六国破灭时,充秦宫女甚多。司马迁记文“死者甚众”。

    3)因大臣及兄弟不服,用赵高谋,大起牢狱,以致“宗室振恐,官吏取容,黔首振恐”,国本动摇。

    4)胡亥之辈,服众而用牢狱,遮短而躲深宫,盗起而罪重臣,鹿马而笑后世。有史以来,第一位无能君王。

    5、子婴刺杀赵高,灭其三族,立秦王,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只是大厦将倾,无力回天了。

    6、太史公借贾谊的文章,来阐明秦之兴衰更替。

    1)人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壅塞言路,杜民之口,则人君危矣。

    2)牧民之道,务在安之。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住房、婚配、生育、医疗、养老,关系民之安危,不可不察也。

  • 沟通要注意语气、语调和表情

    同一件事,为什么用不同的语气,孩子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为孩子,特别是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是通过你的语气、语调、表情,来判断你的意图和对她的好与坏,然后来决定接受还是拒绝你的意见。孩子是感性的。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成熟了。可是幼时的这个本能习惯却还是如影随形。换句话说,就是成人也是如此:往往是通过别人的语气、语调、表情,来判断他人的意图和对自己的好恶,从而选择接受还是反对。这一点,在对人提意见的时候,特别明显。